小的时候,别人的衣服总是穿在我的身上,这让我很不开心。——题记
我们家是农村的,父亲本是捧着铁饭碗的工人,但所在的化工厂不幸倒闭了,老实的父亲没有凭借自己的一技之长另找工作,而是选择了回家务农。而母亲初中毕业就没再读书了,与父亲成家后,一方面照顾家里,一方面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体力活辅助父亲。
1.【破烂的凉鞋】
故事发生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我读幼儿园的时候。
那个时候的夏天,人们都会穿塑料的凉鞋,而我的凉鞋已经穿了很久了,破烂不堪。这个时候,正好三叔让我去他家住一段时间。母亲就故意让我穿着那双破烂的凉鞋,去到了三叔家里。果不其然,居住在乡街上、较为富裕的三叔看到我穿的鞋子,就带我去买了一双新的。就这样,一双新凉鞋的钱节省了下来。
现在想想,当时的凉鞋到底是有多破才能让母亲料定三叔会给我买新鞋子?
2.【幼儿园集体照】
也是在读幼儿园的时候,临近毕业了,幼儿园准备拍一个集体照,专门叮嘱我们要穿得好看一些。结果,母亲认为的好看是:上身是绿色的军装,下身是灰色的灯芯绒裤子,鞋子是什么样的,我忘了,希望不是那双破烂的凉鞋。那个时候我虽然小,但还是有最起码的审美能力。就这样,我极不情愿地穿着母亲给我准备的“盛装”去到了幼儿园,发现大家穿的都是花红柳绿的。于是,理所当然地,园方为了确保拍照效果,在拍照的时候,把我安排在了角落,一个相机都几乎曝光不到的地方。
到现在那张照片还在我家放着:在昏暗的角落,一个小男孩木然地站在那里,脸上一副生无可恋的表情……
3.【过年的“新衣服”】
这个故事应该发生在我读小学的时候。在那个时候,每逢过年,家家户户都会给小孩子买新衣服。这是那个时候的小孩子期待过年的原因之一。
而我就不一样了。
那个时候还有一个习惯,就是条件好的家庭会把穿旧了的衣服挑一些好的送给条件差一些的亲戚。当然初衷都是好的,一方面避免浪费,另一方面还可以帮助亲戚接济家用。
但有一年春节,母亲就从姑姑家给我们的旧衣服里面挑出了一套,作为我的新年“新衣服”。
你们能想象得到我穿着那套衣服在过年走亲戚的时候见到姑姑家表哥的情形吗?姑姑家的表哥是这套衣服的原主人,比我大3岁。我当时真的想找一个地缝钻进去。小孩子也是有自尊心的,好吗?
这也是为什么我长大后再也不穿别人的旧衣服的原因,无论那个衣服有多么地新、多么地好,也无论那个衣服的主人跟我多么地亲。
【后记】
以上三个故事告诉我们,我的母亲是真的节俭。在她的意识里,小孩子是不需要打扮得多么漂亮或者帅气的,只要有衣服穿就行,无论新旧美丑。在小孩子穿衣方面,她是能省则省,以一己之力把我们家在这方面的支出水平降到了最低。
母亲在生活中的其他方面也很节俭,尤其是自己的吃穿用度上。有的衣服,她甚至能穿20多年。别人给的旧衣服,无论有没有人穿,她都舍不得扔掉。在她看来,即便没人穿,旧衣服的布料也是有用的。也正因为这个原因,我们家大包小包地放了很多旧衣服。
有人说,定期丢东西可以提高生活的幸福感。我认同这句话,把家里面的杂物、没用的东西丢掉,会给人身心轻松的感觉。就好像每个人精神上的包袱,定期清除,学会释怀和放下,就可以轻装前行。我想,我的母亲应该很累吧。她的精神似乎受到了封印,为了这个家,拖着那么多的包袱,艰难前行。
虽然小的时候发生了前面分享的故事,但我不怪我的母亲。我现在长大了,更加懂得生活的不易,也更能理解母亲。现在的我虽然每个月拿着高工资,但依然“月光”,这是很可怕的事情。现在的我不再大手大脚,开始关注那些生活的细节和点滴,柴米油盐、鸡毛蒜皮,锱铢必较。譬如,在家吃比在外面吃更健康、省钱,菜市场的东西比超市的新鲜、便宜,衣服干净整洁、够穿就行,不必每年都买新的,车能不开就不开了,在市区电单车更方便,如此种种。
再过几天就过年了,过两天放假后第一件事就是给父母买一身新衣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