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体制内的教育工作者,经常和各类孩子以及家长打交道。谈得最多的就是学习问题。但在进行了很多学习方面问题沟通之后,我们会发现,学习成绩的好坏,其实只是孩子成长海面上的冰山一角。
学习效果只是一个表面结果的反应,而更深层的原因往往体现在孩子的这个心理成长的水平,包括孩子和家长的亲子关系。
也许在幼儿园时期的家长还可以尽量给予孩子无条件的爱,但随着上学之后有了成绩这个“硬杠杠”,大多数家长开始变得容易焦虑以及怀疑自己的教育方法是否有效。甚至从“特别乐观”变得“特别焦虑“”。
焦虑VS回避,你有掉入这两个坑吗
焦虑型家长
无论孩子成绩好坏,焦虑型家长都会焦虑,内心的潜台词是永远希望孩子更好,而无法接纳孩子的真实状态。
在我们以往的印象当中,通常是成绩比较有问题的孩子,容易出现焦虑情绪,但是实际的教学实践当中,我发现好孩子的压力更大,那么这种压力的心理来源是什么呢?
好孩子往往更倾向于完美主义,所以,他很难允许自己犯错。比如说越是到了高年级,班上成绩好的学生反而不太喜欢举手了,就是因为随着自我意识逐渐增强 ,他在意别人的评价,他希望在别人的心目中保持一个完美的形象——他永远对自己是一个不太满意的状态,他永远希望自己能够更好。
这种行为背后折射出来的心理问题就是他无法面对真实的自己,只能接纳好的自己,而不能接纳失败的自己,这样的孩子到了这个竞争更加激烈的中学时代或者更加百花齐放的大学时代,一旦不再是焦点,他就会觉得有一种很强的挫败感。
所以家长对孩子是无条件的爱和接纳才是孩子心理问题最好的疗愈。
只有让孩子感受到我是可以接纳你的不完美的。只有当父母成为孩子情绪的容器时,孩子才会感到安全,放松,才能有能力面对外部世界的惊涛骇浪时依然保持核心稳定的自我。才能更加持久地坚持,精进。
那么那些看上去并不那么优秀的孩子呢?在和家长交流的过程中,我会听经常听到家长对我说这样的话:“请老师把我的孩子管紧一点,他实在是太不自觉了”,或者是“我这孩子……学习不太好又调皮,还老是在家里做作业,爱拖延”。总之就是这也不行,那也不行。
家长的心情能够理解,但是,这些话如果经常说给孩子听,会造成一种什么样的影响呢?从家长的语言模式可以看出,实际上在家长的潜意识当中,就是认为孩子是不行的,所以孩子就会为自己添上“”粗心““不认真”“调皮”等各种负面标签,形成了负面期待效应。
那正确的做法应该是什么样子呢?我觉得可以分成两个步骤来进行。
第一,把语言模式进行切换,所有的语言全部用正面模式来表达。比如说:妈妈觉得你还可以更细心一点。再比如说:当孩子一面字都写得不好的时候,就特意指着几个写得好的字告诉他,这一行字写的真好,如果所有的字都能像这样就非常棒了。对孩子的缺点实事求是的指出,但既不批评也不一味呵护,而是成为积极的引导者,这样对待孩子就会成为一种积极的心理效应。
第二步就是行为训练。要相信任何的问题都是可以通过刻意练习进行纠正的。比如说太粗心,就每天进行十道计算题的训练。如果他字写得不好,就每天多加一点练字的作业。阅读能力差,就每天拿出半小时进行“一字不差的朗读训练”。
回避型的家长
回避型家长的形成有两种原因,第一是自己的工作确实是非常繁忙,生活压力大,因此他会认为“我小时候也没有家长管我,不是也长大了吗,所以孩子的学习就应该自己负责,不要再来找我了”。——这种想法并不全错,但时间点不对。小学阶段的孩子,还是有很多他们无法达到的能力区,是需要家长的帮助和陪伴的。
第二种情况是家长很怕见老师,觉得老师只要一谈孩子的状况就是批评(也不排除部分老师过于严厉),家长害怕和老师交谈,因此采取了一种比较回避的态度,默默在家里期望改变孩子。
回避型家长的主要问题在于对孩子成长中的问题视而不见,甚至长期缺席。
孩子能力区域内可以解决的问题,我们可以放手,但是当孩子遇到她无法解决的区域外的问题时,我们家长必须陪伴他,和她共同面对。
如果说焦虑型的家长通常让孩子感受到的是控制以及不信任——不相信孩子能够有他自我的发展,能够成长为他自己想要成为的样子。
那么回避型的家长,则让孩子感受到的则是无助和冷漠。孩子的内心永远有一种被忽视的爱的缺失感。
那么怎样的教育才是好的教育呢?
我想和家长分享四句话:
最好的教育是“不教育”,
最好的道理是“感受”,
因为看见,所以懂得;
因为爱,所以改变。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