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考与行动
1、著名心理学家阿德勒(Alfred Adler)的咨询室里放着一根三面柱。柱子的一面刻着“我很可怜”,另一面刻着“别人很可恶”,最后一面刻着“怎么办?”。每次有来访者到他的咨询室里,他都会拿出他的三面柱,问来访者:“你选择谈什么呢?”现在,如果你面前也有一根三面柱,我问你同样的问题,你会怎么选择呢?
答:三面柱的3 个问题:一面刻着“我很可怜”,别一面刻着“别人很可恶”,最后一面刻着“怎么办?”,我的选择是谈“怎么办?”。
“我很可怜”是受害者心态。有受害者就有施害者,那么自己不想要的结果,都是施害者的责任——施害者可能是人,是环境。当我们把责任推卸给施害者时,自己就很不用承担责任。“别人很可恶”这样的思维,和第一种思维有相似之处。它的言下之意是说,都是别人负我,我是受害者。
“我该怎么办?”的思维有至少二层意义:第一层,把选择的权利握在我(自己)的手里——主语是我而不是别人。“若要如何全凭自己”,当我承担起选择与改变的责任与权利时,我是一个勇者,我内心其实也就没有了施害者;第二层,当我问自己怎么办时,就开始在自省并带出下一步行动。正如陈老师在文章所说:选择是基于当前的现实,而不是我们头脑中的理想;选择也不是未来的结果,而是此时此地的行动。
2、“关于改变,你一直都有选择”,你认可这个说法吗?为什么?如果不认可这个说法,也请说出你的想法。
答:“关于改变,你一直都有选择”这个观点,我非常非常认可。我认可它的原因是:我们每个人都是自己的主人——我们在任何时候,都可以选择自己的想法或行为。正如奥地利心理学家维克多.弗兰克在他的《活出生命的意义》中强调:每个人在任何环境下,都可以选择自己的想法。作者维克多.弗兰克,通过自己在纳粹集中营亲身经历告诉我们这个事实。在那个恶劣的环境下,作者通过选择自己的想法,让自己虽身处那样非人的环境多年,但却活着走出了集中营,最后还成为了一个伟大的心理学家和作家。
3、“改变是一种选择,不改变也是一种选择”,这段话你是怎么理解的?
答:第一次听到这段话时,是9年前从LP的导师口里听到的。当时就感觉导师在玩文字游戏,没有太在意;第二次再听自己的组长说起时,这段话让我感到震撼。是啊,呆在原地不选择(不作为),也是自己做出的选择中的一种——只是过去的常识让我误以为,既然是选择,总要做点什么才叫选择。做是选择,不做是选择,做好了是选择的结果,没做好也是选择的结果……真是应了那句话:人生是由无数个选择构成的,而所有的选择都是自己的选择。听父母的话和谁结婚,听父母的话回老家考公务员,和负能量爆棚的家人一起生活……都是自己的选择的结果——因为,你可以选择听话也可以选择不听话,你可以选择在一起生活也可以选择不在一起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