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这里近两个月了,以前说每星期都要写篇文字的诺言也没有做到。这两个月来,一个字也没写,也觉得自己过得很虚无缥缈。现在能有时间和心情,能这么静下来想想,很好。写下这些文字是内心所愿,而为这些文字整理思想却是强迫,不过对自己是个很好的反省。
最近在看《傅雷家书》,傅雷先生在书信中说:“通信训练的不但是文笔,而尤其是思想。”他说得对,而且他也是这么做的,在他的每封信里都有对自己的优缺点阐述。在傅聪先生的信里,对自己的剖析也随处可见。家书中有父母的谆谆教诲,有孩子的深刻反省,有旁人眼里的评价和赞赏,更有一份温暖的亲情流露在字里行间。我羡慕,崇敬,常会在深刻处感动停留。傅雷先生在儿子面前,时时刻刻都是一面镜子,不论是做人方面,生活细节方面,艺术修养方面,还是演奏姿态方面,都是如此。他是傅聪先生的影子,随时随地地帮助他,保护他,又不使其觉得厌烦。父子俩在书信中讨论国内外的文学,讨论音乐的学术问题,讨论翻译问题。这是两位艺术家的交流与切磋,这也是天下所有父母般的寻常问候和关心。傅老先生的爱国情怀也随处可见,他时时刻刻想着的是国家,心系着国家的前途。他说:“我始终是中国儒家的门徒,遇到极盛的事,必定要有‘如临深渊,如履薄冰’的格外郑重、危惧、戒备的感觉。”
在如今的生活中,已经少有人会书信来往。但却一直觉得书信、文字是这世间最美的交流方式。想起木心在《从前慢》中说“从前的日色变得慢,车,马,邮件都慢。”我也试着不止一次写过信,用的是蓝色的信纸,对蓝色,对信纸,都有一份独特的喜爱。偶尔展开以前的信纸,翻读,好像满纸都是光芒四射,耀眼生辉,都是青春的鲜艳,青春的生命和才华。翻了翻2017元旦在微博上定下的小目标,还有近40%尚未完成。那个时候,朋友评论说我不可能完成,我极力反驳且毫不相信。往年在学校,承诺过自己的任何事情总会努力去做,并尽可能做得很好。很多时候,不计后果才能得到最好的效果。如今却远不如从前,渐渐怀念起过往,怀念自己心力交瘁还熬夜奋斗的日子,怀念和朋友争得面红耳赤的日子,怀念逝去的一整段光阴。从离开学校,每个人都在变化,每个人都在努力地生活,为了各种各样的原因。同宿舍的朋友,有的已经结婚了,有的婚期将近。我们在微信群里说着各自的近况,抱怨生活的琐碎小事。我们都认为,现在对待一些事物,除了淡笑不语,的确没有更为妥当的方式。这些看起来平淡的生活,其实特别有意思。我们心里有太多太多的梦,脚下却有太多太多的牵绊。很难不去思量其他人的感受和意见。但若追寻一个一直牵挂的梦,却是最明哲的态度。
前段时间和良师益友聊天,说起工作的事情。我确幸能在生命最单纯的时光里遇到这么好的老师。她总能在我需要的时候递上温暖,也总能带给我美好。现在可能我还体会不到为人父母的心情,考虑事情也有所欠缺。或许以后我会后悔,也会明白。我也很抱歉,当时拒绝了她的好意。但我是真的真的由衷的感谢,感谢她的牵挂,感谢她为我着想。我常常对面前的机会或是环境,其他珍贵的事物或是珍贵的人不知珍惜,然后在即将失去的时候后悔。当然这是人之常情,但我却不能因为这人之常情便宽恕自己的愚蠢。
生活本来就像水,像江河之水,只觉得滔滔不绝地流出来,完全是自然地,而且像是没有终结的。虽然在某一天里,我们脆弱的生命都会戛然而止。现实不会如自己所愿,但我仍希冀自己能在现实中找到一个立足的位置。我不知道怎么形容这里,好或者不好,无法定位。以前想过去支教,终究还是没勇气,也怕辜负太多人的期望。这里的清早、黄昏、深夜,每一刻,都有不同的感受。其实无论我在任何地方徘徊,都有一番不同的感触。我极力想融入到各种性质的状态之中,投入一切当下。当这种状态还能够流动的时候,我会尽量地给予,完全地给予。若一旦撤离,也并不会粘滞与留恋。这或许是让生命顺其自然活泼舒展并最终无所怨诟的最好方式。也只有这样,我才能保持平静和后退的余裕。
淡淡的夕阳映照下,可以看见远处深黛色的山陵,偶尔能见到几朵没人欣赏的花。一直学不会坚持,但也一直没有停下脚步。能带着微笑一直在路上,就是一种很清明的境界了。
惟愿我们都能在生命的成长里如释重负。
惟愿我们都能在浑浊的世界里清澈独立。
惟愿你有别人不曾有过的经历。
惟愿多日未见的老友无事常相见。
好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