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只知诸葛亮,却不知诸葛瞻,那个一辈子活在父亲阴影下,渴望证明自己的男人。
诸葛瞻第一次出现在世人面前,是诸葛亮最后一次北伐前,给远在东吴的兄长诸葛瑾写信:儿子诸葛瞻如今已经八岁,聪明可爱,只是怕他过早成熟,将来成不了大器。
诸葛亮老来得子,47岁的时候才有的诸葛瞻,本该倍加爱护。只是他来不及教育儿子,就在北伐途中,病逝于五丈原了,留给自己儿子的只有一封家书《诫子书》。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正是出自诸葛亮写给诸葛瞻的家书《诫子书》,可惜的是8岁的诸葛瞻无法理解父亲的意思。
诸葛瞻精通书法绘画,记忆力强,才思敏捷。由于父亲诸葛亮的贡献,他承袭了武乡侯的勋爵,但随之也承袭了蜀汉民众对于他如诸葛亮般的期望。
每当朝廷颁布一项好的政令,哪怕不是诸葛瞻所为,百姓们也会互相转告说:“这是诸葛亮的儿子做的”。诸葛瞻每听到这种话,都很无奈。
他的父亲太牛了,辅助先主刘备成就帝业,在外北伐中原,在内安定社稷。作为官二代,他估计自己一辈子都达不到父亲的高度,但他不甘心就这样生活在父亲的阴影下,他要努力。
承蒙父荫,他17岁时,皇帝刘禅把女儿嫁给了他,还任命他为骑都尉。他从低级军官做起, 一步步升到他父亲曾担任过的军师将军。
在34岁的时候,诸葛瞻累计升迁到了尚书仆射,他正式的进入了蜀汉的中枢机构,与辅国大将军董厥共同执掌尚书台政务,统领国事。
他想有所作为,可是内有宦官黄皓弄权,朋比结党,他无可奈何,外有姜维北伐,致使国内疲弊,他无可奈何,他还能做什么?
在他内外周旋的时候,邓艾奇袭阴平,进入了蜀汉地界,他急忙督率军队前往抵抗,可是他没有实战经验,也没有他父亲的能力,倒是学会了他父亲的谨慎。
尚书郎黄崇多次劝他迅速抢占险要地势,不让敌人进入平原,他偏偏不听,白白让出了战略要地。邓艾长驱直入,诸葛瞻只得退守锦竹。
邓艾写信劝降诸葛瞻,诸葛瞻把信撕碎了扔到邓艾使者的脸上,下令斩杀使者,率军出战。他要证明自己,他虽做不到父亲的智慧,但能做到父亲的忠义。
诸葛瞻在绵竹坚守阵地决战邓艾,终因不敌,战败而亡,年36岁。诸葛瞻之子诸葛尚听说军败后,也冲入阵内战死。
临死前,诸葛瞻悲愤地说:“我对内不能除去黄皓,对外不能制衡姜维,进军又不能守护国土,我有三罪。父亲,我生活在你的阴影下,却远不如你,有什么面目去地下见你。”
作为一个官二代,诸葛瞻没有什么喜悦的事,蒙父亲庇佑,他从小继承父亲的勋爵,却一辈子活在父亲的阴影下,对内既不能稳定朝堂,对外又不能征战沙场,简直是悲哀。
《三国志》的作者陈寿,曾经在诸葛瞻手下任职时受辱,所以为诸葛瞻立传时,说诸葛瞻只工于书法,名过其实。
诸葛瞻真的名过其实吗,恐怕不是吧。后主刘禅前半生受诸葛亮约束,哪那么容易放权给诸葛瞻。诸葛瞻经过努力做到尚书的职务,还是有些本事的。
只是他接触的时间太短了,刚进入权利的中央,还没来得及熟悉,就不得不面对能和姜维棋逢对手的邓艾,能不战败吗。只能说,父亲诸葛亮既成就了他,也造成了他的悲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