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很好奇,为什么微信对公众号评论的限制如此之多:
1、开通条件苛刻
只有通过微信认证的公众号,才有可能获得开通评论的邀请。(是被动接受邀请,而非主动申请哦~)
而收到邀请的前提是要达成一系列的考核条件。具体的考核条件说的也并不是特别清晰,但大致维度如下:
2、评论功能默认关闭
虽然开通了评论功能,但文章默认的状态是不可评论。需要在文章发布时手动选取“允许评论”。
3、用户评论仅部分可见
用户评论后,后台可以看见用户的评论。但只有被公众号运营者选为“精选”的评论,才能被展示出来。
对运营而言,与用户的互动非常重要。尤其是在微信公众号能与用户沟通的渠道非常少(主要就是后台留言和评论了)的情况下,评论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这么显而易见的道理,微信肯定知道。那为什它还要自缚手脚呢?
众所周知,张小龙创造的微信,一直相当节制,每一个功能的上线都相当谨慎。
对于公众号,微信的目标是打造一个良性的可持续发展的信息平台,那一方面要鼓励文章原创性,一方面对内容纯净度也有要求。前者主要通过对原创文章的一系列扶持政策实现,评论功能的开放就是其中一。而后者则要求评论区要在管控之中。
所以,哪怕牺牲了一些互动性,冒着被指责经筛选的评论有偏的风险。微信依然迟迟不放开评论。因为,不受控的评论区会乌烟瘴气,最终劣币驱逐良币。
在犯罪学中,有一个“破窗效应”理论。该理论认为:环境中的不良现象如果被放任存在,会诱使人们仿效,甚至变本加厉。
美国斯坦福大学心理学家菲利普·津巴多于1969年进行了一项实验,他找来两辆一模一样的汽车,把其中的一辆停在加州帕洛阿尔托的中产阶级社区,而另一辆停在相对杂乱的纽约布朗克斯区。停在布朗克斯的那辆,他把车牌摘掉,把顶棚打开,结果当天就被偷走了。而放在帕洛阿尔托的那一辆,一个星期也无人理睬。后来,辛巴杜用锤子把那辆车的玻璃敲了个大洞。结果呢,仅仅过了几个小时,它就不见了。。
以这项实验为基础,政治学家威尔逊和犯罪学家凯琳提出了一个“破窗效应”理论,认为:如果有人打坏了一幢建筑物的窗户玻璃,而这扇窗户又得不到及时的维修,别人就可能受到某些示范性的纵容去打烂更多的窗户。久而久之,这些破窗户就给人造成一种无序的感觉,结果在这种公众麻木不仁的氛围中,犯罪就会滋生、猖獗。
为什么在网络论坛/社区,经常看到众多愤青和极端主义者?为什么网络留言总是充斥着戾气?
匿名制的网络让人可以放肆表达。而基于破窗理论,一旦有一句夹杂着暴戾情绪的评论产生,在难以被及时处理的情况下,其他人会争相效仿。于是一条评论就会带坏整体的评论氛围。
微信公众号评论的“精选”功能,应该就是考虑到了这点,通过隐藏起破窗的方式来杜绝后续的效仿。
其实不止微信,多数论坛/社区的发帖需要经过审核,也是同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