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饭后继续读书,读到了《教育要有儿童视角》一章,对“儿童视角”的定义有了新的理解和认识,以前我一直认为“儿童视角”嘛,肯定是站在儿童的角度去思考问题,读完李老师的这一篇文章后突然觉得自己的认识好肤浅。
诚然,我们讲“儿童视角”,肯定要站在儿童角度去思考问题,用儿童的眼睛去看问题,用儿童的耳朵去倾听问题,用儿童的思维去思考……但这只是其中最表面的东西,多多少少含有“强迫”的意思。我们是成人,我们看问题,思考问题和孩子肯定不是一个角度,但我们要去试着理解孩子,多么被动!这看似是做出了牺牲和让步,你看,我压制了自己没有去批评孩子,没有对孩子的错误大发雷霆,而是克制自己,控制了自己的情绪,站在了孩子的角度去思考,我多么善解人意啊。可如果总是这样下去,我们和孩子都会觉得很累。
那最好的解决办法是什么?或者“儿童视角”到底是什么含义?总结苏霍姆林斯基、陶行知和李镇西老师的观点,我自己也对它有了新的认识,那就是:让自己保持一颗纯真的童心,把自己当成一个天真的孩子。
当我们对孩子严格要求甚至不近人情时,想想自己还是个孩子时是什么样的,遇到此类问题是怎么做的,是不是就可以对孩子的一些小缺点感到释然了?就像我讨厌女儿总是哭哭啼啼一样,遇到什么问题都要用哭来解决,我也一度唠唠叨叨:“哭有什么用呢?哭就可以解决问题吗?为什么不去想办法解决呢?”女儿都是边哭边回答:“妈妈,我也不想哭,可是我忍不住。”而后少不了我气恼她委屈的场面。可后来妈妈告诉我,我小时候就是个爱哭鬼,遇到什么事情都会“啪啪”地掉眼泪,连爷爷都说我是个天生当演员的料。我突然意识到自己犯了个多么低级的错误:哭,只是一种宣泄情绪的办法,它并不能代表软弱无能,大多时候它并不是我们心理所能控制的,它是一种本能。我对自己的小时候的事情也有了一些回忆,甚至于长大成人后仍然偶尔会有这样的情况,真的很多时候明明告诉自己不可以哭,没什么大不了的,可是感情的防线总是被摧毁,泪会在一瞬间夺眶而出。用“儿童视角”再去看待女儿爱哭这件事情,其实并没什么大不了的,她爱哭就让她尽情的哭吧,给她一个拥抱,让她知道妈妈理解她,冷静后,她自己会思考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由此联想到,我们还是个孩子时,喜欢什么样的父母?喜欢什么样的老师呢?小时候,爸爸给我们兄妹三人的印象时“严格,严肃,严厉”。我们都很怕他,特别是我,他只要大声跟我说话,我都会害怕,所以那时我特别羡慕对门邻居家的孩子,因为她们的爸爸特别随和,我们三个和她们三个年龄相仿,我们的爸爸一回家,我们要么围着妈妈转,要么回自己屋里装着学习,而她们三个总是趴在爸爸怀里撒娇。可现在我又似乎有点爸爸的做派:孩子们一来找我撒娇,让我陪他们玩,我总是觉得幼稚,不爱参与他们,这样他们很沮丧。这确实值得我好好反思,我们觉得幼稚无聊的事情,恰恰是孩子们最喜欢的事情,把自己当孩子,回归童真,真正的融入他们之中,才会体会到快乐,同事时也带给孩子快乐。作为老师也一样,要时刻关注每一个孩子,恰当的给予鼓励,李老师提到他和自己学生那个关于“长高7厘米的故事”,当多年后学生重提此事,李老师第一反应还是不至于吧,这么小气,但是转念一想,觉得学生小气那是成人的视角,对于孩子来说,没有得到期待的关注那就是失落和难过。是呀,很多时候我们觉得芝麻大点的事儿值得吗?但在孩子那里就是天大的事儿,儿童视角就是要关注孩子内心的渴望。
另外,我自己觉得“儿童视角”还要遵循孩子的自然成长规律,不能苛刻的对孩子提出过高的要求。我在读这篇文章时,把其中一段陶行知先生的话读给了老公听,大致意思就是不要想当然的认为孩子应该怎么样,孩子其实已经很努力,付出了很多了,这也是我俩常犯的错误,给他读完后,他很吃惊,有这么严重吗?我点点头,以后咱俩都得改。我记得有一个小调查,父母和孩子分别给对方打分,孩子们都是毫不犹豫的给父母打满分,哪怕自己的爸爸妈妈有这样那样的缺点,她们都不会计较,但父母给孩子们打分都是在及格和优秀之间徘徊,原因就在于随着孩子一天天长大,我们对孩子的要求也会越来越高,甚至高出他们的能力范围,违背了她们的身心发展规律,所以才会让我们对孩子越来越不满意。
不管是做父母,还是做老师,都不要忘了自己曾经也是个孩子,我们曾经的期待也是孩子们内心的渴望,保持一颗童心,做回曾经的那个“孩子”,用“儿童视角”处理问题,和孩子一起快乐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