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在例子里提到过,开车,某种意义上是一种“押上全部”的行为,于是,为了避免系统风险,我们就要相出对应的策略。可实际上,想来想去,真正最有效、最实用的策略竟然是最简单、最容易上手的策略—— 简单到只有一个字:
慢……
仔细想想看,是不是这个道理?做到这个字,或者起码“慢一点”(三个字),系统风险就会直接被极大幅度降低……
这些准则的目的是为了建立起组织的纪律和协同方法,把每个员工、管理者都变成可沟通、可协同、保持准时、说到做到的靠谱同事。孙陶然认为,如果领导和员工上下级都能按照这些条令执行,公司整体效率就会大大提升。
信息在传递过程中会衰减,也会受到环境因素的干扰,加上接收者理解能力差异等的原因,很容易产生理解歧义。在确认指令上,有两种不同模式,一种是简单任务指令的确认,另一种是复杂任务指令的确认。
简单任务收到指令要第一时间回复“收到”,并重复指令内容。按照这种模式“确认指令”,相当于默认这是一个简单任务,你可以完成,并将在一天最多两天之内完成。否则,就要按照“复杂指令确认模式”确认指令。
复杂任务收到指令要第一时间回复“收到”,重复指令内容并告知执行要点及预期完成时间,如果需要人力、物力、财力支援要同时提出。
睡眠直接影响着人的记忆力和学习能力,改善睡眠的建议也很多,然而有些常见的睡眠建议实际上却是对高质量睡眠的错误解读,《快公司》(Fast Company)网站上的一篇文章列举了四条常见的错误认知。
第一条,只要还能正常工作就是睡够了。人的身体有很强的适应能力,当你长期处于缺觉状态时,身体也会跟着适应少眠的工作状态,但这并不意味着你已经睡够了。心理学教授阿特·马尔科曼(Art Markman)表示,即使你身体上不觉得疲劳,但是你的大脑很可能早就超负荷了。如果你觉得自己开始记不住事,或者变得脾气暴躁,很可能就是欠了睡眠债了。
第二条,八小时睡眠是完美法则。实际上八小时睡眠只是一般来说保障睡眠健康平均需要的时间,并不是适用于每个人的最佳睡眠时间。根据美国国家健康数据中心的研究,十个人里有两个人每天只需要5~6小时的睡眠,但十个人里也有一个人需要睡超过9个小时才够。想要找到最适合自己的睡眠模式,最好的办法是记录自己的睡眠时长和在睡醒后的不同状态,找到最有利于你提高工作效率的睡眠时长。
第三条,周末贪睡可以补上平时缺的觉。研究表明只有5%的人可以适应平时只睡3~4个小时,所以平时缺觉在大多数情况下就会直接影响你的身体状态,而周末睡太多懒觉又会进一步会打乱你的睡眠规律,让你在周日晚上睡不着。
第四条,早睡早起是可以通过
第一,形成整体印象,工作不要过于细致。赤羽雄二认为,在动手工作前,需要先明白想取得的成果是什么、为取得最终成果要考虑怎样的要素、需要按照怎样的步骤和顺序才能取得成果、从什么地方着手才最有效。在工作中,很多领导习惯给出模棱两可的指导意见,赤羽雄二就建议这时有必要多次向上司确认你的计划和他的想法一致。他认为,工作顺利完成是成功的标准,在开始之初没必要强调面面俱到,可以在快速破局、全力完成工作之后再查漏补缺。
最后,尽量避免返工。返工不仅消耗多余的时间,也会打击工作士气。为了避免这种情况,你需要从一开始就明白工作要求,在必要时向更有经验的同事求助,理解工作流程,确认哪个部分容易出现遗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