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2017-05-06 天云 天云雅集
越是忙,就越是佩服成功的人。
他们的时间观,他们的自律行为,时时在鞭策着我,继续坚持。
这是一篇拖了几天才完成的稿子。
我相信,每一个孩子的心里,都藏着他的理想。
我相信,每一个孩子的眼里,都渴望看到最美的风光。
作为父母,我可以做不到,但我不想让孩子看不到。
作为父母,我不想因为自己的短视,而毁掉孩子的对未来的渴望。
或许,这是每一个父母的理想,也是每一个父母的梦想。
但我希望,每一个父母,都尽可能为孩子插上理想的翅膀。
插上翅膀的动作,有时候很难,有时候却简单,一切都是那么自然。
01
从同事那里,得知清华大学校庆期间,所有国家级的实验室都开放。
毫不犹豫,我们一拍即合,决定带孩子去看看。
尽管,高大上的实验室,我也没见过太多。
况且,我对不同专业的实验室也是兴趣满满。
就算是打着孩子的口号,我自己也想去见识一番。
孩子初二了,课程忙了,学校事情多了,但犹豫之后,我还是选择了请假,继续我们的清华北大行。
这次之行的目的,就是让孩子看一看中国顶级的学术殿堂,有可能的话,唤起他们一点点对未来的想象。
对于有主见的成长期的孩子,再美好的画饼,都解不了他的饥饿感;再苦口婆心的说教,都不如眼见为实。
没想到,一天半的行程,让我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震撼。对于孩子的教育,好像剥开了云雾,重建阳光。
从来没有意识到,孩子对她的校服,有那么深的眷恋;从来没有意识到,孩子的一身校服,能让她张开交流的翅膀。
清华园前一站,就有几个同学来问,“**中的吗?” “我也是。”
“你是那一届的?” “我是13届的,大四了” “我是去年才考上的,才大一。”
四五个校友就围了上来。
孩子对大学的陌生感,全被校友情赶跑了。
我看到,孩子的脸上表情变了,心里也在慢慢融化,她觉得,清华园,离她不那么远了。
确实,校服有时候是一种标志,标识了你的身份,让你在芸芸众生中有一点亮眼;有时候,校服也是一种连接,连起了相同学校不同年龄孩子之间的情怀。
难怪女儿一身校服出来,或许她的小心思,就是要制造一场她与北大清华校友的邂逅。期望能和她们老师口中的榜样,来一次偶遇,谈一次理想。
02
参观,仅仅是开阔眼界的初级打开方式。
高级一点的,就是要参与。
书,是孩子看未来最廉价的方式。
到一个学校,图书馆成了必去的地方。
感谢清华,把它所有的图书馆都开放了。
徜徉书海,是一种浪漫。
在这里孩子看到了一排排开价的图书,爱不释手,看看这个,摸摸那个,一本本都爱不释手。
看到了政治老师嘴里的《资本论》,忍不住打开看看;看到了马克思列宁的作品,都觉得好奇。
当听到随行的哥哥姐姐说四年之中,读半架图书时,我看到孩子眼中的羡慕。也看到孩子自己在暗下决心。
有时候学习不是苦不苦,就看你愿意不愿意。
爱好做的事情,从来都不怕苦。
刚刚开始的物理课程学习让孩子感觉好难,好几次要求报补课班,被我否决了。
机会正好,我想让她看看,高大上的物理都是干什么的。想让她知道,她们所学的那点,连皮毛都不算。
所以,在清华大学的物理系,我们走进了低维量子物理国家重点实验室,更 见识了实验室不断给参观者讲解的在研女博士。
随行的孩子,对复杂的设备迷乱了双眼,但听了这些设备能产生他们口中的原子分子的时候,脸上,眼里,嘴中,都不由呈现出一个赞字。
在这里,我看到了孩子眼里的那份渴望。当他们知道那位博士姐姐是她们校友的时候,他们眼里的那份荣耀,真的像颗种子,种到了孩子的心里。
其实,能激起孩子奋发向上的,不是什么理想,不是什么未来,只是让他们知道,他们面前学的东西很有趣,也很神秘;更得让他们,把当前的知识和未来的知识产生连接,从而产生对知识的兴趣。他们可以不懂,也可以不会,但不能没了兴趣。
03
前段时间老师让班里每个孩子谈理想,回来后,女儿说,他们班里,很多孩子都想学生物医药。
来之前,我就承诺,让她看看这个专业究竟是干什么的。
有幸,我们走进了自己也一直想去的膜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这里有青年科学家颜宁,有大科学家施一公。
孩子在这里,能够看到最最前沿的生物学,都在研究些什么。
和它紧挨着着的,是肿瘤生物学实验室。
巧合的是,讲解的老师,都是女老师,正在忙着做实验的学生,也是直博第三年的女博士。
忙碌的身影,漂亮的容颜,是实验室一道道美丽的风景。
我看到孩子们认真的听讲,好奇的想动手,我知道,这一次,不虚此行。
参观路上,一路带我们来的志愿者同学,不停地用自己的真诚,打动着这些同行者。
我们走过了水木清华,穿过了操场,看到为校庆献礼的“母校多少岁,我就跑多少圈的”跑者,他们用脚丈量着足下的路,一步步,踏实,坚韧。
我深深体会到,所谓大学,不是设施,不是高楼,而是一种精神,一种坚韧不拔,坚持不懈的精神。
身处大学的人,不仅仅是一种品牌,更是一种荣耀,他们有“为祖国健康工作50年"理想,更有坚持锻炼,变理想为目标的行为。
04
在中国,很多的问题都是在饭桌上解决的,有意或者无意,吃饭都是交流最好的场所。
感谢志愿者,来自东北的小伙子,带着我们体验了清华的食堂。
同去的所有人,都有共同的感受:饭不错,价格太给力了。
一个北京的小孩,直接说:“就为了吃便宜好吃的鱼,也该上清华。”
同行的几个孩子,把不得尝尽食堂的美食,只恨肚子太小,眼饥肚子饱。
饭后几个孩子达成了共识,为了好吃便宜的饭,也该努力考清华。
原来在孩子眼里,经济实惠更有诱惑力。
且不说信仰有多高,单单饮食,就勾起了这帮孩子的胃;在这样的环境里,图书馆,一定会勾走他们的心。
有时候的教育,只是换一个场所,吃一次还算精致的饭,但比所有的说教都更有效。
下午十分,清华园里兜兜转转,又回到了数理化的楼前。
志愿者戏言,看清华的数学物理化学的楼,围城了一个明显的坑,俗称:“学了数理化,就是入了坑。“
曾几何时,我们是在“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格言中长大。
走了这么多年,没想到在现在孩子的眼里,就成了坑。
是的,数理化抽象,枯燥,一眼看不到有什么用。
但如果时光可以倒流,我倒宁愿去学数学专业,去学物理专业。
当走上了专业的学习,我才发现,我最需要的,是数学。
正因入了坑,才能跳出坑。只有坑越大,练就的能力才能越高。
05
走过了数理化的坑,又想去感受历史文学的美。
因此,北大的参观,更像是旅行。
没有开放的实验室,没有讲解的志愿者。
真正是行走在历史的车轮中。
北大之大,不仅装下了未名湖,还放置了博雅塔,更有数不尽的历史纪念地。
当小黄车从身边飞过,小红车穿梭而行,不会骑车的女儿,也架不住想骑的欲望。
一点点地试,一次次地胆怯,北大未名湖的上,倒成了女儿学车的场所。
尽管以前说过多次,但从来都认为自己永远都学不会,压根拒绝学。
这一次,看到清华北大之大,自行车乃必须,犹豫之后,果断决定战胜胆怯,努力学车。
是的,有时候你不前进,是因为周围没有让你奋力向前的人。
一个人想飞的欲望再强烈,都抵不住身边有几个试飞的人。
磕磕绊绊骑行路,恰似弯弯曲曲人生途。
谁没有摔倒时,谁没有迷路时?摔倒了,迷路了,都不可怕。
可怕的是,周围都没有一个拍拍屁股就起来的人,没有一个告诉你及时转身的人。
在博雅塔下学会骑行,在未名湖畔战胜畏惧,我想,这是女儿此行最大的收获。
短短两天时间,女儿都在感受,在体验,而我只在一旁静静地围观。
回来后,女儿和我聊天,说她每天必须跑步,必须锻炼;暑假里,必须会骑自行车,必须去游泳。
因为她看到了,不会骑自行车,清华北大你根本玩不转;游泳不达标,长跑不达标,考上清华北大也枉然。
我不能再赞同。
所有的理想,只有一天天努力,才能慢慢靠近。
有时候的精进,其实很简单,就是天天不间断地重复去做。
正如老师的备课,备一遍,备十遍,每一遍都有不同的感悟,每一次都有新的发现。
我没有远大的理想,但是我希望女儿有;
我没有上一流的大学,我希望女儿能够看到一流大学是什么样。
我没有强迫自己每日精进不断,但我希望女儿能脚踏实地,做好自己的事情,看好自己的风景。
孩子,现在,我带你看未来,只是期望有一天,你能带我看懂这飞速发展的世界,看遍人间我没看过的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