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的艺术3》的作者小山龙介认为,好创意并非可遇不可求,很多创意是整理出来的。书中以亲切幽默的方式,向读者介绍了89种创意整理术。
其中有一个观点是,信息根据输出方式的不同,分为两类:
一类是流通型信息,如流水般输出。能引出许多灵感,但也容易从记忆中消失。比如:笔记、聊天、微博、朋友圈等。
另一类是库存型信息,容易记忆,也能在其它情况下灵活运用。是由流通型信息经过重新梳理后变成的。例如:记事本、数据库、博客、计划书等。
如果我们只管流通型信息的话,最终什么都记不住,好点子也无法变成现实。所以我们需要常常对流通型信息进行整理,将其变为库存型信息。
我们首先区分清楚“库存和流通”的概念,当我们将信息重新分为库存型信息和流通型信息并进行把握时,管理信息和输出信息都不再是难题。
信息流通的越活跃,就能在脑海中激发越多的灵感,带出更多的金点子。但是大脑却不擅长存储信息。正因为如此,我们需要给大脑减轻存储负担,尽量让它集中精力去处理流通型信息。为了给大脑减负,我们就需要记录和整理笔记,将流通型信息转换为库存型信息,存储到其它介质中。就像从计算机中把整理好的信息转存到外挂存储设备,从而释放更多硬盘空间用于接收更多新的流通信息。
这种将信息分为库存型和流通型的方法,在网络世界应用也很普遍。例如:微博、朋友圈、记事本app、备忘录app等等,它们能随时记录你在某一时刻的所感所想,是典型的流通型信息,最适合用来记录每分每秒忽然闪现的灵感(流通型信息)。
另一方面,维基百科、微信公众号、博客、简书等等,则可以用来管理库存型信息。只需要根据适当的规则,对信息进行合理分类,以便于信息的搜索,它就能体现出价值。
有意识地将信息分为流通型信息和库存型信息来进行处理,这是构思创意过程中的一大重要步骤。认清信息的不同类型,按照不同类型,正确使用不同的工具和技巧进行整理和存储,就能抓住稍纵即逝的创意。给我们的工作和生活带来意向不到的收获,注入新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