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年,似乎越来越能接受一个观点:任何东西都要有度,超出预期或者不合时宜,则会变味。有部分还带着变态的嫌疑。例如,“小姐”这个词,以往是形容有大家闺秀气质的女子,用着用着就跑偏了,现在对一个陌生女人喊“小姐”,没准会赏你个大巴掌,顺便嘴里照应一下你祖宗八代。还有表现亲密关系的词汇“同志”,伴随着社会的不断开化,已经逐渐快成为同性恋人的专属,轻易无法叫人说出口。
而让我体会最深的还是“热情”。
按照《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它无论当名词使用,还是作形容词修饰,同类项都有“感情”两个字。而感情是维系人与人之间最重要的因子。这样看来,热情是顺畅人际关系不可匮缺的调和剂。俗语说的“伸手不打笑脸人”,大概也是这个意思。弘扬此等优良传统,我就比较热情,谁有困难或麻烦,总喜欢凑上前去帮忙,而且不计代价。某次一个哥们和女朋友出现别扭,借酒浇愁之际,向我坦白了小郁闷,出于义气我在最短时间内写了封信给对方寄去,内容记不清晰了,中心思想肯定是相互理解、重归于好——会概括中心思想,得益于学校的教育,哪怕作者当初没有顾及,最擅长归纳总结的教材编写者、老师们,也能提炼出来。结果双方冷战愈发加剧,闹成要分手,那位仁兄当面没有表达过愤慨,但背后传到我耳朵的话是:那小子使坏,想第三者插足!天地良心,我真没那意思,只是靠脚指头都能想到他那副咬牙切齿的模样,心里常常是拔凉拔凉地。后来,遇到类似情况,我常常先问下自己:能不能当了二百五以后,不被人骂?衡量好了以后,不用拿硬币去赌对错,该怎么作就去怎么做了。许多时候,帮忙时把丑话说到前面,尽力而为、量力而行,事情办砸了也不会留下太多的鸡零狗碎。即:付出带上点锋芒,无形中多了层保护罩。
对于别人的热情,我也比较欣喜:向你示好,毕竟比怒目相向强。初中时候,因为积攒了大量武侠小说、小人书,自己在校内外相当有名气。有一天,一位同学的哥哥通过他找到班级,在正午的阳光下,口若悬河地把我一通猛夸。从小生长在封闭的乡村,没有见过什么世面,加上确实成绩比较优秀,听到吹捧,虚荣心得到极大的满足,恍惚间有了遇到知音的感觉:真有眼力,祝福祝愿照单全收!然后,他直言喜欢阅读,别人没有我收藏那么丰富,提出想借些书。我满口答应,领着他回家,打开书箱,让他随便挑,但要求在期限内归还,他答应了。但过了很长很长时间,对方根本没有还书的打算;又三番五次找我的同学催促,陆续收回了三分之二且有残损,后来学业紧张,也没更多心思经管这些图书,也不了了之了。然而,这件事给我造成了心理障碍,那就是对美好的东西始终保持一种应有的警惕,或者说应有的距离。当然,美女也在此列。可是,如果美女看上了我,又当别论。总之,有人说,所有馅饼下面都可能是陷阱。把“馅饼”换成“热情”,同样成立。
还有一件事,是听朋友讲的。有段时间,微信朋友圈内,好久未谋面不联系的A领导,要求添加他为好友,通过后A频频点赞、留言,好像熟的不能再熟。虽然他极其纳闷,但单纯以为是老领导老大哥的关怀和鼓励,很受感动。这种情况约摸持续了几个月,忽然有一天他接到一个陌生的外省电话,直接报了A领导的名号,寒喧几句话题转到孩子结婚上,邀请他去参加。人退休了,必要的场合需要亲戚朋友去撑场子,无可厚非,加上还共同战斗过,朋友就爽快允诺了,如期登上远去的列车。喜庆炮竹的硝烟散去,日子恢复了平静,微信圈内的A领导也恢复了平静,再未见到在朋友推送的信息后点赞、留言,那个号码成为僵尸号码,刺目地躺在目录上。不想用“无利不起早”这样不算最大的恶意来揣测其他人,却不由我不替他心疼那递出的毫无意义的五张大钞!
一辈子,无非笑笑别人,被别人笑笑。笑别人,别人可能正在笑你;让别人笑,说明自己确实有让人笑的理由。尽量争取,把持住中正,做人做事不过火。这样,不管是自己的热情,还是别人的热情,都不至于沦为笑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