饥饿记忆
60年代的低指标阶段,63年的大水灾,是我爷爷的饥饿记忆点。从我小时候开始讲,到我岁入而立,又讲了一遍。
43年出生,他的记忆和人生跟着新中国开始。打地主,分田地,大跃进,放卫星,人民公社。。。一部活的历史书。
大跃进之后,粮食成了奢侈品,也是饥饿期的开始。爷爷十六七岁,在临县的中学读书。那个时候每个人口粮有定量。这份口粮的配料表是这样的:做红薯淀粉沥出的红薯渣,高粱面,加水,和成馒头的样子,蒸熟。之所以要加高粱面,是因为红薯渣没有粘性,根本和不成团子。即使这样的口粮也不是想吃多少吃多少,定量。爷爷说,他每天都饿的眼花。春天的时候,学校的槐花开了,大家一下课就跑出去撸槐花,把自己的书包装得满满登登的。上课的时候,饿得不行了,就偷偷把手伸进书包里抓一把槐花,趁老师板书的时间塞进嘴里。老师一般是故意给学生偷吃的时间,因为老师的口粮也是定量,他知道,学生们太饿了,他也饿。有一次老师出其不意,提前转过身来,故作严肃的口吻,问道,咱们班是不是有人在上课期间偷吃东西?讲台下的这些孩子,嘴里没东西的说没有,嘴里有东西的使劲摇头。老师扑哧一声笑了,说同学们,我都看见有几个同学腮帮子鼓鼓的,你们到底吃的什么?也给老师尝尝,于是,老师也知道了槐花的味道。
饥饿的年代里,依然有不缺东西吃的家庭。学校里有些优越的孩子是自带白面馒头存放在食堂的,只需要给食堂加热的费用。定量给的窝头,也不能随便丢弃,那个时候讲究政治影响,只能等课间不注意,把这种窝头丢弃在某个旮旯里。有一些家庭极度贫困的同学是要盯住这个机会的,趁着没人的时候,飞快的跑过去捡起来,放在口袋里,等饿到不行的时候,拿出来啃一口。在极度饥饿的年代里,自尊是可以一文不值的。
63年的大水灾,更加饥饿。我在网上查过资料,当年邯郸的大水灾,是千年未有的大洪灾。一眼望不到边际的平原,一下子成了一片汪洋。大雨不停地下,村里每天都有塌房子的。有一些家里地势比较低,屋里的水都到了人的腰部,只能卷着铺盖卷儿,暂居在公社安排的避难所,其实就是公社唱大戏的戏台。那个时候是8月份,还没到秋收的时候。大家饿的不行了,就跟公社打声招呼,去红薯地挖红薯。几个人手拉着手,趟着一米多深的水去找红薯地。挖红薯也不是简单能挖到,一米多深的积水,人根本无法蹲下去,只能半蹲着用手去刨,半蹲下去的时候,洪水就漫到了下巴颏。经过洪水泡过的红薯,就算煮熟了也非常难啃,搁到现在猪可能都不会去吃。南方的救济粮,运到了河北,爷爷第一次吃到荸荠,我没有吃过,我问过爷爷荸荠是什么味道,爷爷说就那样,跟我们的红薯差不多,就是个头没有红薯大。只是到现在我还没吃过,不知道是不是真的跟红薯的味道一样。
大水逐渐散去,秋收可以说是颗粒无收,大家都意识到,更大的饥荒就在眼前。给公社收完过冬的白菜,大家就开始陆续去白菜地里捡菜叶了,把丢在地上的菜叶子,白菜帮都捡起来,回家洗干净晒干,留到饿的不行的时候,泡开了,放点盐煮一下,也是可以救命的美食。
虽然人是饥饿的,但是该干的活一点都不能少。地里的活照常干,每天早上还要轮流去拾粪。那个年代没有肥料,全靠拾粪来沤肥。在饥荒之前,如果两个人清早背着粪筐一同出来,并且眼睛同时瞄到了一坨粪,两个人是要飞奔过去抢的,经常有人因为一坨粪打的鼻青脸肿。但是饥饿时期,大家和解了。假如你背着粪筐出去,看到了前面有一坨粪,迎面也走过来一个背着粪筐的青年,大家都懒得抬眼,谁先走到这坨粪这儿,谁就把这坨粪捡到粪筐里。甚至有时候走到跟前都不抬手,等着另一个人过来看他要不要。大家都太饿了,捡一坨粪,并没有给生活多一份希望,如果这坨粪变成了一个馒头,大家愿意为它付出流血的代价,或许不用变成馒头,玉米窝头就可以。
整个冬天是最难熬的。我的老家地处华南平原,一年四季分明,冬天的时候万物凋零,几乎看不见一点绿色。能扒的树皮,基本都扒干净了。大家吃过“早饭”,一般都要蹲在南墙根晒太阳,一是暖和,二是蹲着不动,保存体力,不至于饿的太厉害。
等春天一到,树发芽了,大家也就有新的东西吃了。一到开春,有一道北方的特色菜,香椿。香椿跟香菜有一比。喜欢的人觉得此味极鲜极美,爱到极致。不喜欢的人,别说做成菜去吃,单纯这种食材本身的味道就接受不了。但是香椿的采摘期只有短短的一个月,过了时令,椿树叶便是苦的,涩的,难以下咽。饥饿时期,连椿树的叶子都被人揪干净,眼睛所视之处,一个树芽都没有,更不要说其他树了。甚至有人连树叶都吃不上,跑去吃“观音土”。我小时候一直很不解,既然都是吃土,没什么要去吃“观音土”呢?难道因为观音庙前的土,受了观音的香火点化,味道更好,吃了就不死了吗?不,还是会死的。爷爷说,吃下去人是感觉饱的,然后就肚子胀死了。
熬过饥饿年代的长辈,对粮食有着执着的一面,他们自己以身作则,一颗粮食也不去浪费,同时也影响着家里人。现在日子好过了,鸡鸭鱼肉,白面米饭已是日常,每每见到有人家把馒头米饭还有没吃完的肉当垃圾倒了,他们不免心痛。这份情感,是我们这些没有经历过“饥饿”的人难以体会的。
饥饿年代,身体饥饿,精神也饥饿,看本书都要借来借去。一首毛泽东诗歌选集,都能翻到烂,每一页的书角,可能都沾染过借书人的唾沫。
我有时候一直在想,为什么我爷爷这么喜欢回忆过去饥饿的日子,今年回家,他说了一段话 “我今年80了,年轻的时候饥饿,劳动,受苦,到现在,知足了!”
也许幸福感本身就是容易能得到的事情,知足就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