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种方法是从构思方面提出来的,是针对思维脉络而言的。就是要求我们采用与众不同的方式,以巧取胜。我们有些同学在写作时往往不善于巧思敏想,而是喜欢走老路,走套路,一挥而就,写得很快,好像“很顺手。”可是,你一看这种文章,就会觉得好像在哪里见过,陷入套路程序之中。显然,这样的文章只能沦为中等之列,是难以取胜的。请看下面这段文字:
可那个人敞开的棉袄却兜着了我的车把,终于摇摇晃晃地倒下了。我大吃了一惊,急忙跳下车。借着天色,我才看清那是一位大约六七十岁的老奶奶,头发已经花白了,她浑身是泥水。松树皮似的手颤抖着,抚着胸口,呻呤着,我知道是自己的错,赶紧扶着老奶奶,推着自行车,向村口的医疗室走去……
这段文字,选自习作《发生在秋雨中的事情》,是其中的第二段,主要写了“我”在雨中撞倒老奶奶,然后送她去医疗室这件事情;接着的第三段是写治疗。这里的记叙,内容清楚,先后有序,语句也通顺,可是,读后感觉并不是很好。这种事情很平常,“我”送奶奶去医疗室也是应该的,因为老奶奶是被自己撞倒的;这种写法也很一般,无惊人之笔,吸引不了人,只能属于及格档次的中等作文。
如要将它升格,必须在构思上下功夫,动脑子,用巧见新,以巧入文,巧中做文章,出奇制胜。怎样“巧”思呢?有两种方法:一是希望的事果然发生了,这是正向巧合,如“我”很早就想到一个多功能书包,生日那天,舅舅果然带来了这样一个书包作为礼物;二是希望的事总是不能实现的,这是反向巧合,如“我”很早就想得到一把口琴,盼望生日这天舅舅送给“我”,结果,他果然来了,但送“我”的不是口琴,而是文具盒,这就形成反差,同样能吸引读者,产生出奇效果。仍以上面那篇习作的构思为例,撞倒老奶奶以后的情节可以这样写:
这时,爸爸打着伞,夹窝里还夹有一把伞,气喘吁吁地跑过来,我以为爸爸是送伞给我的,心里热乎乎的。只见他上气不接下气地说:“小虎子,你见过一位老奶奶了吗?”我说:“见到啦!她正在医疗室里治疗呢,你问这干什么?”“她怎么了?她是你外婆,刚从上海回来……”
你看这段文字,对原文情节的后半部分作了改造,文章顿时生色,原因就在一个“巧”字。它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我”以为爸爸是送伞给“我”的,可实际上不是;二是“我”撞倒的不是别人,而是自己的外婆。这两种巧合的情节,都是反向巧合,给人们以出乎意料的效果,读后令人拍手叫好,这就是巧合所产生出来的艺术魅力。
这种方法的运用,重点体现在情节的构思上,是可读性很强的一种构思方法,“芝麻掉到针眼里”,谁不叹妙叫绝呢?但运用时要注意两点:一是无论是正向巧合还是反向巧合,一定要符合生活的真实,符合事物及其发展规律,如果违背了这些前提,“巧”也就失去了意义。二是要确实有“巧”可言,有“巧”存在,尽可能在“巧”上多用精力,丰富“巧”的情节,增加“巧”的悬念,从而增强作品的可读性和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