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曾国藩传》“天下之至拙,能胜天下之至巧。”

本文参与(一柳繁花读书成长伴读营)打卡作业,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阅读完《曾国藩传》这本人物传记。不仅让人看到一位晚清重臣,在时代洪流中的挣扎与坚守,更能从中汲取坚韧之力量。

01、

曾国藩出身平凡,家族五六百年没出过秀才。不仅智商平常,甚至被讥为“笨拙”。他考了 7 次才中秀才,顺利进入翰林院。但正是这份“笨拙”,成了他最独特的铠甲。

我认为是与他的勤奋有关,是下了滴水穿石的硬功。笨功夫有笨功夫的好处,只要愿意付出,厚积薄发的力量也能超越他人。

能从农家子弟考上进士,到创立湘军、到平定太平天国、主张发起洋务运动,皆源于这份以拙为进的坚守与深耕。

曾国藩对整个清王朝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都产生了深远而持久的影响。

02

曾国藩进入翰林院后,他没有因出身平凡而自馁,反而以更加自律打磨自己,每日晨读不辍,坚持写日记,反思言行,甚至把“戒多言、戒怒、戒忮求”刻在心头。在此,曾国藩立下了学做“圣人”之至。

正是这份日复一日的砥砺,让他在众多同僚中,脱颖而出,最终以扎实才学,赢得了朝堂上下的敬重。

这让我明白,我们无法选择出身,但能靠自律,勤奋改写人生轨迹。曾国藩日复一日坚持自律,从天资不聪慧到后人眼中“立德、立功、立言”的标杆,也被更多人敬仰。

03

创办湘军初期,他遭遇靖港之败,羞愤得投水自尽,被部下救起后,却在账本上写下“打脱牙和血吞”;后来与太平军对峙,数次陷入绝境,却始终秉持“屡败屡战”的坚韧精神。

这让我懂得了真正的强大,是在绝境中依然能挺直腰杆前行。有时我们总想着走捷径,却忘了最慢的脚步,往往是通向最稳的远方。

04

在曾国藩权力比较大后,朝廷对曾国藩始终存着猜忌与制衡之心。

曾国藩深知权势过盛易遭反噬,故以谦退自守为安。便明智地选择自剪羽毛,让弟弟曾国荃辞官回乡,同时,大量裁撤湘军。以此向朝廷表露出无争权之心,终得善终。

他这种做法是多有智慧与远见。从一个资质平庸的人到一个拥有大智慧的人,源于一生的心性打磨与时势洞察。

05

不得不说,曾国藩的一生都在为大清的江山忙忙碌碌。一是镇压太平天国运动。二是兴办洋务。这时候,他已经成为了将近60岁的老人,风烛残年。

此后的天津教案事件,又让他陷入困境。他夹在民族情绪与国家存亡之间,即便背上“污点”,仍以大局为重,在两难中做出了最利于当时清廷稳定的抉择。

曾国藩处理的结果是有大局观的。他能透过表象,看到事物的本质,用公平公正的原则处理此案件。

他理性分析,眼下大清国在军事上差距很大,硬碰硬肯定会吃亏。此时,老百姓的委屈要安抚,但又不能让外国人找到借口开战,只能先忍下这口气,慢慢积蓄力量再说。可见曾国藩胸怀大局,始终为国家的安危所考虑。

06

曾国藩晚年虽功成名就,却始终保持着朴素的生活习惯。他常告诫子孙:“家俭则兴,人勤则健;能勤能俭,永不贫贱。”即便位极人臣,他仍坚持每日读书、写字,甚至亲自下田劳作,以行动诠释“耕读传家”的理念。

这种克己复礼的作风,不仅塑造了曾氏家族的家风,更成为后世治家立身的典范。他的智慧在于:真正的成功,从不在外界的喧嚣中,而在内心的笃定与持守。

写到最后:

读《曾国藩传》,不仅让我了解了一个伟大人物的一生,更让我懂得,成功并非一蹴而就,而是不断努力、不断学习的结果。

正如曾国藩所言:“天下之至拙,能胜天下之至巧。”他用一生的实践告诉我们,真正的智慧不在于天赋异禀,而在于日复一日的坚持与自省中。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