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流量越来越贵的时代,很多人的注意力都集中在你有多少粉丝?你有多少播放量?完播是多少?
实话说,在各大自媒体平台上,依靠自然流,每条内容分发多少流量,是平台决定的,而不是内容生产者决定的。每个人自己能决定的,只是自己生产出来的内容能不能解决问题,给别人提供价值。
如果你是社交平台的运营者,能让平台持续赚到钱的运营策略,是什么呢?
从短期看,有人肯为流量付费,平台就能立刻赚到现钱。但付费的内容,不一定都是对观众有用的内容,没办法吸引并沉淀用户的注意力,平台的价值就会大打折扣。
怎么办呢?那就用自然流量,去吸引更多优质的创作者,在这里持续创作,用好内容持续帮助平台吸引并沉淀更多用户的注意力,就是平台的目的。
你看,自然流和付费投流,这两种方式需要达到动态平衡,平台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如果把视角从平台切换到自媒体运营者,你就会发现靠自然流想要突破流量圈层,这件事不归你控制,很难。付费投流虽然能够矫正推流模型,达到破圈的目的,但却会吃掉你已经盈利的利润,刚好就给你留一口可以吃饭的钱,发展不良,也过不好。
平台、创作者、用户这三方,各自的利益诉求其实各不相同,这三方博弈只有实现「动态平衡」,这件事情才能长久地做下去。
最近,我翻过很多普通商业博主的账号,很多笔记的点赞量也就个位数,粉丝几百个,持续输出优质内容,有可能有一两条火一下,带动粉丝量增长一轮,然后就会继续陷入低自然流的状态。
前段时间我在某个运营群里,里面各地的运营工作者都在讨论这个情况,老板的KPI完不成,又没有预算投放流量。运营的内容写了一篇又一篇,不温不火的表现让很多运营人都深陷「流量焦虑」。
前段时间,我看过一个对某知名平台算法工程师的专访,上面的这些场景,其实都是经过平台精心设计的。
焦虑会促使人产生更多的行动,要么持续生产内容,要么付费投流,要么放弃。但放弃了看着别人都在弄,还不甘心,最后在这种形势下,还会把这些放弃的人重新激活并卷入进来。
平台拥有「上帝视角」,是规则的制定者,普通人想靠什么起号大法一招制胜,这种捷径不存在。即便有这种案例,也是平台为了吸引更多人入局,专门为韭菜设计好的。
所以,放下自己的自恋,接受自己就是一个普通人,持续在各大平台上输出优质内容,把IP积累在自己身上就好。与其研究算法,还不如研究人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