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看《中国诗词大会》,赞叹的是选手们对诗词的记忆和储备,感动的是他们不带功利的积累。对诗词的把玩、吟诵,其实是这个时代的“无用之用”,用古典主义的精神世界对抗现实,需要怎样的纯粹与定力。在这个国度里,文化就是我们的信仰,诗词浓缩了几千年人类共同的境遇,写尽了美好,传递出旷达,便如信仰之力。
诗是什么?《毛诗序》里说,“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孔老夫子亦有云,“不学诗,无以言”。虽然这里的诗仍指的是《诗经》,然而其中的含义却有深远的影响。
古诗词是当时人们抒发内心情感的出口,是表达自我的一种方式,富有中华文明特有的美感。它们或是铿锵,或是婉转,风格各异,皆耐人寻味。
一代又一代的孩子,被古典诗词启蒙,越来越多的幼儿园和中小学,将国学作为办学的特色,越来越多的课外教育机构,专门教授孩子国学与诗词;一辈又一辈的成年人,职业千差万别,成长背景各不相同,却因诗词相聚合,面对顺境逆境,是对诗词的喜爱与领悟,滋养了他们的生命……
是的,有些付出的收获并不在当下,但播种有时,收获有时,对孩子的诗词教育便是不容错过的播种的时节。多读些古诗词,是一生都受益的储备与修养。谙熟许多诗词的人,特有内涵与格调。诗词修养,等于在内心里建了个智慧库,一生受用不尽。
最基础的是增强记忆力;提高语言文字能力;提高审美能力;培养耐性。
习主席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教育要在加强品德修养上下功夫,培养孩子成为有大爱、大德、大情怀的人。文以载道,经典古诗文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最好的载体。处世为人的哲学,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理都蕴含其中。背诵这些经典古诗文,对孩子们的眼界、胸怀、志气、品格修养的提高大有帮助。习主席还强调:教育要在厚植爱国主义情怀上下功夫。古诗文是塑造民族归属感和自豪感的良好载体,让孩子们自小就扎根在自己的文化传统中,这是爱国主义最具体的表现。不管他们将来学文学理,良好的传统文化素养对提高国民素质大有好处。
今天我们为什么要让孩子学习诗词?一千个人或许有一千个理由,但我更愿意相信,是诗词本身的美打动了我们,让我们想念一种纯正的语感,让我们惋惜未开启或已蒙尘的才性,更让我们记起——这才是流淌在我们血液里的中国人的文化基因。
古诗离我们并不遥远,它们的存在是古人活过的证明,是生命燃烧后留下的痕迹。
也许孩子们开始不太理解诗歌的意思,但我相信总有一天,总有一处风景,总有一种心情会让他觉得,只有用那一句古诗才能形容。
他们总会知道什么叫“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他们终将明白什么是“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他们也必定会懂得什么又是“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
春天,看到了盛开的桃花,突然明白什么是“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夏天,跟爸妈去湖里玩,小舟在荷叶中穿过,知道了什么是“接天莲叶无穷碧”,什么是“水光潋滟晴方好”。
秋天,过了天高云淡,就是凉风乍起,梧叶飘黄,知道了什么是“老树呈秋色”,什么是“苒苒物华休”。
冬天,西风凛冽,天空阴沉,行人都急匆匆的奔走,到了家,烤着炉子,外边洋洋洒洒的下起了雪。知道了什么是“晚来天欲雪”,什么是“红泥小火炉”。
背诵古诗,让这些字字句句在潜意识中成为孩子的一部分,他会因此而更加热爱生活。失意时记起李白“我辈岂是蓬蒿人”的大气,孤单时听张九龄“天涯共此时”的宽慰,就算潦倒,也有杜工部诗中的佳肴鼓励,我们离不开诗,离不开文学,因为他同样扎根这个世界。
让孩子背诗,便是将这个世界所有美好与不美好,悄悄种在他心中。于是任风起云涌,他自宠辱不惊,这是诗的力量。
让孩子学习诗词,不是为了高考时的五六分默写题,也不为了与旁人谈起时的炫耀,只是想把这个蕴藏大美的世界铺展在他眼前。等到终有一天,他亲眼见到那些童年记忆中的字与词,跟眼前的情与景重叠在一起。
当他看到眼前的美景的时候,可以感叹“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当他想表达个人的志向的时候,可以说“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当他不得不面对离别的时候,会潇洒地说“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愁的时候,“伫倚危楼风细细”;乐的时候,“春风得意马蹄疾”。
小的时候,“卧看牛郎织女星”;大的时候,“金风玉露一相逢”。
爱上古诗词,开启吟诵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