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源头,就像河流的源头一样,是知识发源的地方,是知识刚刚被创造出来的地方。源头的知识浓度和质量极高,有丰富的底层逻辑和基础概念。顺流而下,离源头越远,支流越多,混入的杂质也就越多。当一份知识掺入了太多杂质时,恐怕只能勾兑成鸡汤了。
刻意练习和天赋、练习方式高度相关。低水平的勤奋练习多少小时都没戏。而且努力是卓越的必要条件毋庸置疑,但一万个小时并不是成功的真实路径。
知识的源头是站在人类认知边缘,研究、思考和验证的人。他们的一些新鲜的思考,在脑子里、笔记本上,还未进行详细加工,但是新鲜热辣。有些知识经过系统化,成为专业期刊上发表的论文,或者圈内人互相谈论的内容。二手知识含金量很高,忠实转述,但是有清晰的论据和出处。三手知识是畅销书,这些文字已经被改成公众可以理解、方便传播的文字,但是因为大众的认知能力较低,所以加入了大量的案例、故事以及不准确的概念。四手知识是你常看到的:根据畅销书和理论,大部分人写了很多基于个人体验的鸡汤,加入了太多个人故事或者情绪因素。
如果你实在来不及看这些内容,记得跟随站在知识源头的人。因为他们是面对源头的,如果他们还比较会表达,那就真的是幸运了。多看几遍、多几个层次、多几个角度,比给你看另一篇一点儿破事讲一堆的文章好很多,效率也更高。
所以在知识大爆炸的时代,最好的方式是辨别一二三四手信息,走向知识的源头,并与那些人站在一起。总有一天,你也会成为创造知识的人。在今天知识爆炸、终生学习的时代,“为什么学”(why)、“学什么”(what)、“如何学”(how),比“学就好了”(do)更重要。
这里介绍一个概念“认知效率”:认知收益和时间精力之比。同样的认知资源投入,会有完全不同的回报,这就是认知效率都不同。认知效率低的人都在做低水平的勤奋。高手的技术就是“投入产出的非线性”。提高认知效率最有效的工具就是“极强的目的性”。
认知心理学认为,成人学习有三个前提要求的时候效率最高,既有目标导向,有及时反馈和在学习区学习。
从遇到的问题出发,从我能实践的领域出发去找合适的认知材料。这样一来读的东西会少很多,基本解决了知识太多的问题。
很多人天天学习,学习力却没有什么提升。是因为它主要的认知是娱乐性和知识性的——你哪怕读一辈子报纸也不会增强学习力。
其实真正提升你的东西,并不会让你那么舒服的。学习也是一样,你可以根据认知目的不同,设定不同的目标,分配不同的资源。
所以,一定要强忍住买书的欲望,极其功利的分配资源——从你自己的需求开始,区分三种阅读,设定目标,分配资源。
极其功利的读书,按需分配的读书,有了目的性、认知资源以及带着问题读的三个筛子,要读的书应该会少75%,阅读速度至少会提升一倍,那样就不会有太多知识烦扰你了。
功利的读书法在获得阅读奖赏之前选择了延迟满足——先找到目标,调整好资源,带着问题进入。就这三步,就让你跑赢90%的人。
对于知识需要认真的分辨它对于我们的意义,不能漫无目的的追求知识的多,而要追求其有用的程度。这才是对于自己来说最好用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