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此老子开篇.总释道之体用.
“道”是诸子共同的信仰.每个学派心中都有一个“道”欲救济这纷纷乱世.而老子所言之道更是一种包罗万象的天地之道.中国历史上除却易经,还没有谁如此直言不讳的大谈天地之道的.老子无疑是开先河的.所以当时仲尼先生对其亦有“犹龙”的赞叹.
此章老子所言之道是天道,是万物之根本.其只可自我体悟,而不可用言语了知.因言语是不断变化,且口不达心,心不达意.语言与自已心中所想的往往是有差距的.况且万物都还在不停变化中,而其宗心起用之道是亘古不变的,故而道不可说.
道即不可喻,则下之为名.名乃诸子共标榜而诸候同追逐之极其重要概念.孔子有“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之语.黄老法家又称刑名之术,更有公孙先生惠施先生逻辑严谨到不可理喻的名家.而老子之名是万事万物及其命名之意.老子说万事万物虽各有命名,但这不能真正可以正确代表它们.譬如千年前的椅子,千年后还是叫椅子,但己是截然不同的两种物品了.所以老子认为所有的命名只是一种权宜的方便,不能真正代表本来那个实物.故而其并不是永恒的.下面又言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当天地尚处混混沌沌,没有五彩缤纷的名称时,是天地模糊的开始.直至万物有了各自原始雏形,被人们所认识利用,于是逐渐有了名称的产生.
接下来,老子又提了更头大问题——欲,这己然不仅是学者官员之间的问题了,它是全人类的.这“欲”字可以说是全人类的信仰.我们都是欲教中人啊!欲有大有小,有己有彼.孔子云,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此为天性,最大.小欲则“小人喻以利”之类.“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则是由己及彼.林则徐曾有“壁立千仞,无欲则刚”之语.人不可无欲,就算是不断强化要脱离情天的文佛,也一样有欲,——欲渡世人之欲.而老子却一语直上灵台,曰常无欲.其结果便是能观其妙.谁无欲,首先当然是天地.天地是无私而又大私的.其次是效法天地的人.而观的妙是天地自然造化清静无为之妙.天地是无私的,雨下时即润毒草,又养鲜花.作为万灵之首的人便应效法这种奇妙的精神,但如何效法.老子用了一个“观”字.这字以前古人注老子都等闲视之.因不融通,也不做功夫.唯从义理上体会.直到明释德清注此经才始有重.他是释教高僧,而释教修证不外止观二字上之功夫.故其解老时把此字不轻易放过.甚以释之实证功夫研之,吾甚赞其见之独.因老子书是理论连系实际工夫的,故而其一段话中又有其论道之理又兼为道之功.而此两句正是修道切要之功夫,观字又是重中之重.观,是要你在一种相对无欲的状态下,达物我合一之境,去进行深入的内观.此时你的内心是清清明明,活波波的,可洞彻十方.唯有在此境下方能探察到本我内心及物理器世界都是在同一微妙下生生不息的起用.佛家称妙观察智.
可万物没有欲很难.前面讲过佛也是有不尽之欲.故而老子又一转说常有欲,以观其徼.徼是边际之意.无欲是道起用之前,有欲是道起用之际.而道一起用便是一个华藏琉璃世界.有了物便有欲,有了欲便有限,有边际.那什么是边际?——是生死的边际.也就是事物由发生到结束的过程.此有欲一句,虽不是老子核心价值体系,却也并非一般人所能.试想一个在纷繁复杂的欲念下,能够清楚观察到万物甚至起心动念的起灭的人,就算不是大圣人,也至少是个智者!
其实,有欲无欲都一欲字,而“欲”同”名一样,是道的外化表现.故说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者同于道,而异者异其名也.然后同谓之玄.玄是两根绳搅在一起,喻幽深不明混沌之意.玄,是老子书中岐义颇大之字.也许把它用一佛教名词替代一下,或能解其义.这词是无明.佛认为无明是障道的,但世间一切又都是由无明开始,生老病死亦然.其实所谓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前一玄字是指天地无始状态,后一玄是有欲状态,类于佛家之无明,其意是从无到有的混沌中,产生了各种各样微妙变化,正所谓真空生妙有.从而也开启了万物轮回循环不己,生生不息之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