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好读书,奖励小猪。”
这是山村支教亮亮老师给优秀学生奖励时的一句话。
拥有11年支教经验的亮亮老师,在学期期末时,为了鼓励优秀的学生,给孩子们送小猪。活动一经开启,立刻上了各个平台的热搜,百万计的网友拍手叫好,阅读数量达到了1494万次数。网友都惊叹道:“这是什么天才想法!”
同样是捐赠,为什么奖励小猪获得了那么多好评?
我们提到偏远小学捐赠,都会想当然的以为只有书本、课桌是学生的需求,没有意识到偏远地区学生辍学的真正原因——读书无法为家庭带来即时价值。而相比于其他机构捐赠书本、课桌、奖学金等,奖励小猪就是“能摸得着的价值”。
其实这就是创新能力的体现。《设计思维行动手册》中提到:
“以人为中心,将人的需求作为创新的起点,这是我们理解设计思维的一个重要角度。”
说起创新能力,我们总会觉得它距离我们很远,是一些人的“专属技能”。其实不然,创新能力遍布我们生活和工作的各个角落,即使远在山区,依然需要提升自我的创新能力。
如果你苦于创新能力的匮乏,那么我推荐你读一读《设计思维行动手册》,告诉我们创新的能力并不是无迹可循,而是可以通过具体的方法,有流程,有工具的实现创造力的提升。
一、什么是设计思维?
斯坦福d.school的创始人戴维·凯利先生认为:“设计思维是一种思维方式和方法论,可以帮助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为所服务的人群持续创新。”
设计思维可以看成一套解决实际问题的组合拳,针对不同的问题,有不同的打法。但本质还是以人为中心,要围绕人的需求进行创造。
怎么发现需求?
位于上海的宜家静安店,设计师期望顾客能在一楼停留,保持300多人的客流量。但实际观察后,她发现一楼只有七八十的人流量,三楼才是人们想待的地方,那里陈列着家庭厨房用品和以及餐厅,一楼更多的是时尚设计。
根据这个现象,设计师决定之后根据中秋节、开学季等话题对一楼的售卖品进行调整,不断地改变和翻新家具的陈列方式,提高用户的新鲜感,最终在一楼留住顾客。
这里就用到了设计思维:洞察+创意与实现+测试=解决问题。站在用户的角度,深挖事物本质,从而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
二、设计思维行动地图——共情、重构、创意、测试
斯坦福大学的迈克·贝瑞教授和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沙拉·贝克曼教授联合提出了一个设计思维的创新流程。他们把创新活动化成了一个坐标轴,分成了4个象限,从具体的事情开始到最后方案的呈现,都可以用这个坐标轴概括。
第一阶段:共情——我观察到了什么?
共情总的来说就是从已知的事情出发,尝试多角度看到并描绘出事情的全貌。我们可以借用思维动图、利益相关者地图、影子观察法用户访谈等6种方法,观察并理解事物的全貌。
例如烤箱的再设计案例。烤箱产品已经存在了100多年了。它的技术和设计非常完善,如何再次创新增加设计,让产品更完善?
洛可可的设计师们使用了“关注极端用户”方法,找到了烘焙爱好者,得到了一个绝妙的设计点:在烤箱内部安装一个像GoPro一样的摄像头。这样用户就可以看到面包在膨胀,蛋液在沸腾,虾仁在跳舞的场景。烤箱不再是一个简单的烹饪工具,而是美好生活的载体。
第二阶段:重构——什么才是真正的问题?
在共情阶段,我们观察的信息往往是多且杂。重构就是需要我们将不同的信息清洗,最终提炼出最有价值的信息。
也就是《设计思维行动手册》提到的:“把现实中具体的观察转化为抽象的思考结论。”
这个过程可以用信息可视化、共情地图、用户旅程图、Why/How楼梯、关键视点等12个实用工具完成信息的重构。
值得注意的是,重构的过程中,我们要不断地提醒自己,开放得收集信息,打破先入为主的观念,尽可能得破除信息茧房。
第三阶段:创意——方向在哪里?
当前两个阶段工作完成,就到了创意得真正实现。这个阶段,团队成员需要遵循一些基本原则,如“想法越多越好”“不评判,不批判”等,也欢迎一些脑洞大开的点子。总之,这个阶段就是:“要想到足够多的点子”。
同样我们可以借用一些工具:头脑风暴、拆解&翻转、思考帽、启发卡片……举一个例子,当我们在思考一块布的可能性时,我们用假设法也许会有以下想法:
假如一块布可以随着心情变换颜色,那么它是不是就可以当成人们的心情指南,恋爱中的男孩子再也不用担心自己惹恼了女友还不自知。
假如一块布可以像水一样,那么我们穿上会有什么样的感觉?是更轻盈还是更沉重?
假如它会说话,能发生什么?
假如……
假设法能让团队迸发出创意激情,在天马行空的想象中,往往可以产出有趣的金点子。同样要注意的是一定不要为自己设限,害怕自己的点子没有水平。《设计思维行动手册》提到:“创新需要有人提出这些‘傻’问题,它们可能正是成员甲作为专家没有想过的,也可能会启发最终那个‘聪明的解决方案’。”
第四阶段:测试——我的方案还能不能更好?
历经三个阶段后,我们就来到了同样很重要的环节,测试。有人担心,如果测试不理想或者失败,那么我前期的努力全白费怎么办?
但创新就是一个充满了尝试、失败、再尝试的过程。只有不断的尝试、犯错才能创造出好的创新。就像书中所说:创新就是与不确定性共舞。因为没有人能不犯错,除非你根本什么都不做。
我们还提倡要在早期时就开始测试,因为越早失败,意味着可以越早改进。
总之,创新就是一个不断突破自我的过程。我们不断地走出舒适区,探索着未知的海洋。即使我们能借用科学的方法和工具,依旧要面对实际可能发生的无数个未知状况。
我们完成一个挑战,就多拥抱了一片海洋。当我们积累了大量的经验,我们的思维就像长出了新肌肉,我们也变得更富有创造力,我们就设计了更美好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