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你能先让我把话说完吗?”

教育,应该是跟在孩子身后,而不是在他前面。当父母能够无条件的接纳孩子的时候,没有带任何评价的时候,安静地听孩子说出内心的故事,这便是聆听,这也是最好的、最高的沟通方式。

覃娟以前放学回到家就高高兴兴地跟妈妈谈在学校发生的事、见到的人,谈学习的辛苦和甘甜、特别是学习遇到困难,考试不理想,在学校受了委屈等等,都跟妈妈说。

那时妈妈不愿听她说不痛快的事,特别是她受了委屈的时候,妈妈总觉得不耐烦,常常不等她说完,就批评她,训斥她。

最近半年来,孩子变了,不爱说了,吃完了饭,便钻到自己的小书房去了。

她有时看书,有时只是坐在那里想问题,眼里流露出忧虑不安,但也不对妈妈说。

妈妈问她怎么了,她说没什么,仅此而已。

这时妈妈才留恋起过去那无忧无虑的随便交谈的日子,更留恋那互相信赖的毫无保留的母女亲情。

怎样让孩子仍旧像过去那样,和自己不隔心,仍然愿意和家长说心里话。

其实解铃还须系铃人。

1

孩子为什么要“说”

孩子愿意和我们谈心,愿意向我们倾诉委屈,目的是什么?

不就是盼望能在我们这里得到一些鼓励、一些安慰吗?

不就是希望我们同情她、理解她,在她不知道该怎么办的时候,让我们帮她想想办法吗?

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对鼓励、理解、安慰、支持这些心理营养的需要越来越强。另一方面,对批评、训斥、冷漠的感触也越来越深刻。

很多家长往往在孩子还没说话完的时候就开始发火,经常跟孩子说一些大道理,在孩子犯错的时候马上发火,不管这件事情的起因、经过与结果,就认为是孩子的错。

一个三四岁的孩子用哭声表达自己的委屈,父母回报以训斥,孩子不会认真地思考,下次有了委屈,一般说来,也还是会照哭不误。

可一个十三四岁的孩子一旦向孩子诉说自己认为的委屈,而父母不等孩子说完就反馈与批评、训斥。

这时孩子就会陷入沉思,想得很多很多,觉得向父母说了也无用,反而挨训,不如缄口不言。很可能这批评训斥就成人打了一把锁,锁住了孩子的心灵之门。

2

不要做控制者,不要做说教者 

很多父母都有这样一个想法:不让你这么做是为了你好。

就是抱着这样的想法,对孩子的人生指手画脚,一直跟孩子说,这个不可以,那个不可以,一直对孩子说着否定的话语,一直试图让孩子走自己为孩子所安排的路线走。

当孩子不愿意这样做的时候,就会觉得孩子非常的不听话,而一直强压的态度,也让孩子变得非常的叛逆。

跟孩子沟通的时候,一味的说教可能并不能带来你所期望的结果,将心比心,跟孩子站在同等的位置上,多听听孩子的想法,这比说教更加重要。

有这样一个故事。

一个初三的学生,在学校和同学发生了冲突,受到了老师的批评,她觉得责任不在自己,觉得老师批评得过火,感到委屈,和老师生了气。

回到家里,她向自己的母亲倾诉自己所受的委屈。

母亲听后觉得她说得不对,想批评她,可自己正在病中,嗓子正肿得说不出话来,张了张嘴,没批评成。

孩子觉得母亲理解自己,就更痛痛快快地诉说,有的话在母亲听来,是该狠狠训斥一番了,母亲张嘴又想训斥,可还是说不出来。

女儿痛痛快快地诉说完了委屈,母亲终于没能批评、训斥。

第二天放学,女儿对母亲说:

“妈妈,我太高兴了,昨天您能理解我,宽容我,对您诉说完委屈,心情好多了,静下心来想,自己跟老师生气是不对的,今天我跟教师承认了错误,老师还表扬了我。要是昨天您不等我说完就训我一顿,骂我一顿,我可能越想越委屈,越钻牛角尖越不痛快。妈妈,您真是太好了,太理解我了。”

孩子都有情绪偏激的时候,我们大人不也有偏的时候吗?遇到这时候,一定要让孩子把话说完,痛痛快快地把心里话都倒出来。

对与不对,先不忙着下结论,更不忙着打断孩子的话,急不可待地批评、训斥。

我们在向别人倾诉心声的时候,在诉说委屈的时候,不是也不愿意让别人打断自己的话吗?不是更不愿不等我们说完,人家就批评指责吗?“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话也适用于自己的孩子。

3

不要用惯性思维去看待孩子

看过这样一个故事:

一位妈妈跟自己4岁的儿子说:如果妈妈跟你一起出去玩,这个时候妈妈渴了,可是却没有带水,但是刚好在你的书包里面,放了两个苹果,你会怎么做呢?

小男孩在思考片刻,然后认真地对妈妈说:妈妈,我会先将苹果两个苹果都咬一口。

其实妈妈听到这句话后内心是失望的,但她没有马上训斥孩子,而是摸摸孩子的脑袋,温柔问道:能告诉妈妈为什么要这样做吗?

孩子眨巴眨巴眼睛,很开心地对妈妈说:我想把最甜的那个苹果给妈妈吃。

这一瞬间,妈妈的眼睛泛起了泪花。

从这个故事中,我们其实可以看出,妈妈一开始其实是误解了孩子的想法,但是她却没有急着将自己的情绪外放出来,而是先问孩子的想法,在当孩子解释之后,妈妈觉得非常的羞愧,但是同时也是被孩子的想法给感动到了。

其实家长可以定时或者常常主动找孩子谈心,了解孩子的学业、生活,试着去询问孩子交到的好朋友,试着去了解孩子喜欢的明星、动漫人物,孩子听什么歌,关注什么新闻......

前面说到的这位覃娟的妈妈,完全可以和孩子一起回忆以前那些无拘无束、随随便便谈心交流的日子,还可以诚恳地和孩子一起分析交流造成她们母女停止交流的原因。

最好,能向孩子承认打断孩子的话,不等孩子说完就忙着批评她、训斥她是错误的。

先试图让孩子放下对你的成见和戒备,再在生活中展现诚意。

这样孩子就能慢慢原谅你,重新认识你,直到愿意靠近你。

孩子情绪偏激的时候,家长更要耐心听完她想说的所有的话。如果当时不能马上说服孩子,就不妨先努力找出她的话中有道理的部分,并给予肯定。

对没道理的话,妈妈或者爸爸可以说:

“让妈妈/爸爸再想一想。”

等到孩子情绪稳定了,说不定她就会认识到自己错了;没认识到,您再谈自己的看法也不迟。这样做孩子会从心里更爱您。

父母若能打开孩子心灵的锁,那么,孩子最愿为之敞开心灵之门的第一人,肯定仍然是父母。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