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元宵节。
据史料记载,从唐代起,张灯结彩闹元宵就已经成为法定之事。唐朝时佛教大兴,仕官百姓普遍在正月十五这一天“燃灯供佛”,于是佛家灯火遍布民间,所以元宵节又叫上元节、灯节、元夕。
其实,元宵节还是中国古代的情人节。在古代的礼法制度下,对女子的限制有很多,但是在元宵节这一天,平日里藏在深闺的女子是可以抛头露面走上街头的,如果早有心仪之人,还可以趁机约会,互诉衷肠。电视剧《大明宫词》里,太平公主就是在元宵节观灯时遇到了薛绍,开启了他们一生的虐恋;电视剧《锦心似玉》里,徐令宜在元宵节带着妻子罗十一娘投壶,赢回了一对花灯,而平日里,罗十一娘去自己喜欢的绣坊都不敢声张;欧阳修的《生查子·元夕》写的也是这样的民俗,只不过是一个伤感的故事: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满春衫袖。
元宵节诗里最著名的应当是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吧: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娥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华灯璀璨,人山人海,笑语喧哗,其乐融融,这就是元宵节的景象。
我们这里,有些农村,从正月十三开始,一直到正月十七,晚上都有元宵节的庆典活动。跑旱船、扭秧歌、踩高跷、舞龙灯,都是必不可少的,参加这些活动的,一定都是平日里就爱热闹、有表演潜力的人,跑旱船的时不时要故意发生一些碰撞,引起一些戏谑的争吵;扭秧歌的绝不会只是死板地跳来跳去,而是夸张地扮演着自己的角色,引起众人的哄笑就是最佳表演效果;踩高跷多危险啊,最高的踩上去有一米多,摇摇晃晃,路面又不是那么平整,可是人家走得平平稳稳,还顺便要扭一扭,长长的水袖甩起来,真是威风得紧!
可是对于小时候的我来说,这些都还不是最吸引人的。我最喜欢的是一种叫“举阁”的表演。一个踩着高跷的男子,身穿肥大的戏服,戏服里他的后背上,绑着一个架子,要高出头顶半米左右,上面托着一个孩子,这个孩子通常粉妆玉琢,格外可爱,他(她)高高地坐在上面,简直就像仙界里的童子。我印象最深的是一盏莲花宝座里坐着一个小女孩,粉色的莲花,粉嘟嘟的腮(现在想来也许是冻的吧),娇俏可爱,我直叹息为什么坐在上面的不是我!
农村的元宵节其实远比城市里的有意思,城里的灯,都是大型的机械灯,一打开机关,一切按照程序运行起来就可以。有些是历史故事,有些是企业文化,有些来自戏曲,有些来自神话,种类繁多,倒也热闹。有些灯做得很精致,印象最深刻的是有一年看到了一组“二十四孝图”,每个故事一个围廊,黄香暖席、卧冰求鲤、彩衣娱亲,郭巨埋儿……人物栩栩如生,围观的人赞不绝口。
昨天看到朋友圈里有人踏雪猜灯谜,红色的条幅,映衬着白雪,煞是美丽。天气陡然降温,却阻挡不了人们过节的热情。今夜,有些乡镇开展了元宵节民俗活动,很多人会慕名去看难得一见的打铁花,即使交通拥堵,需要走很远的路才能走进去,也兴致勃勃。
我们呢,还有一个活动,就是去烤棒槌火。路边垒起高高的土火炉,火炉身上有许多孔,里面燃起炭,红红的火苗就会从这些小洞里冒出来,一看就是“红火”的景象。用筷子叉上一个馒头,伸到小孔附近,让炉火烤热,所以常见一圈人挤在一起烤馒头的景象。好吃吗?这得看你烤的火候和时间,常常有人心急,离得火苗太近,烤成了黑色,那味道自然好不了。慢慢烤,味道就差不了。
今夜,去观灯吧,据说还有灯光秀。年味儿,就在着流光溢彩的花灯里,就在这热热闹闹的民俗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