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碎碎念:有一种学习,叫围观,也有一种学习,叫总结,所以我写下来,帮助自己深化这种学习思维。
我记得小学学除法的时候,上课40分钟我愣是没听懂那堆数字是怎么得出来的。从小我就不喜欢去问老师、问同学,甚至在家做作业也从来没有问过父母或者年长的哥哥。我将老师写在黑板上的公式原原本本地抄在本子上,研究相同数字的不同布局,用加法、减法、乘法等各种已学的知识去套。最后在第二天老师讲解题目的时候,我也看懂了老师的解题思维。
这样的我,一直到大学毕业,我从来都没有向老师请教过,但这样“不好问”的我,也没有在学习上栽过多大的跟头。即使在进入职场,网络上遍布的文章都教导“实习生/职场新人要多发问”,思想根深蒂固,但是行动却从来都没有跟上过。
这是我的性格,如果你也和我一样“不争气”,大概你也有过这样的学习方式“围观”。
现在所做的工作,由于部门领导对于部门工作的重新调整,我所在的组从年初本是新兴发展的项目,开始收到资源的缩减以及不重视。慢慢地,我们组的工作似乎被人遗忘,以致所有的工作变成了“自嗨”。
开始感受到这一点的自己,有点颓废有点迷茫,我忘了“我所喜欢的工作不是能成为重要的工作,而是能让自己有所成长的工作”。我开始调整自己,从“自嗨”的认知情绪中转移出来,开始围观部门工作上别人的工作。
·围观同事的工作
互联网企业有一点特别好的就是你能看到别人的工作成果。新媒体运营的选材、排版;活动运营的标题、活动方式、焦点图制作、排版以及文案;用户运营中管理用户的方式。所有的这些,我所忽略的这些,恰恰就是我需要学习的。
从一开始,我和同事闲聊,了解他们部门的人员分工、工作内容,到中间在他们分享的活动中,去了解他们工作的流程和方式。领导布置基层员工的工作都是在部门群里统一说的,于是我就了解他们当下的工作。在他们苦恼不知如何下手的时候,我尝试着提出自己的意见,如果接受,他们就会接着往下叙述流程,让我了解到他们平时是怎么运作的。如果拒绝,他们会说出理由,我也就能了解到他们的工作所有的资源是怎么样的。不管接受或拒绝,我总能知道点什么的。
互联网运营的工作,都是相通的。
·围观上级的工作
如何知道上级究竟想要你做什么的,这大概是每个新员工所要适应的很重要的一点。除开平时上级与我的工作交流,以及述职时上级提出的建议,不能直截了当提出疑问的我,也是开始围观。我观察各个组的主管与部门领导的对话,当发现一个问题时他们是怎么回应的;当提出一个提案的时候,他们问什么,这些都是工作的思路;当做完一个工作的时候,他们是怎么向领导汇报工作,汇报了哪些。
很重要的一个地方,就是每周的工作汇报。上级将本周的工作汇总,写出大纲邮给上级并抄送组员。工作汇报自然是需要列明清楚,但哪些要舍去,哪些要保留;一个工作怎么汇报好它的效果,用数据说话,是采用直观但无概念的具体数据?还是用侧面但更能反应效果的百分比数据?在下周的计划中,有哪些是没有将你的计划列上去的,为什么?被列上去的那些有什么新的亮点还是结合了什么热点?
任何工作的人最重要的一个能力就是总结能力,化散为整,列明重点,展现效果。
·围观领导的工作
基本上,对领导工作最大的影响都是,只知道做什么的,但不知道为什么要做。而我们所要做,就是挖掘为什么要做,猜测目的,预估效果和回溯反思。整个9月的时候,部门的人都在被虐,就因为领导在抓内容。那段时间每天加班,基本比平时晚1到2个小时,基层员工都在怨声载道,主管级别有时也忍不住在领导布置任务后提出自己的意见反驳。那时候我猜测,大概是因为数据降了,用户反馈较多,而且工作需要提升。虽然到现在,由于我没有接触到高层的工作,所以我不确定猜测是不是正确,但是我开始研究,大概是从什么时候数据开始降,领导布置的任务是在那几个方向和点上。
永远最不应该想的就是觉得领导布置的工作是有问题,他们所惯用的全局思维和你所有的局部思维不同。想要提升的某个效果可能和某几块工作有关,你需要找到他们的共同点。在公司软件出新版本增加了新功能之后,我确实发现了新功能的好处。但同时作为基层员工,我也发现了新功能增加后出现的问题,这就需要我去思考怎么在提升原有工作效果的情况下,尽量地避开提升后出现的弊端。
什么叫在工作中发展自己,除了做好自己的工作外,更要将同事的工作当成自己的工作,观察上级的工作,理解领导的工作。任何工作,单单做好手上的工作是远远不足以支撑你向上发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