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儿今天写作业,写到一题,问我怎么做,语气不是很好。我一看,这一题很简单啊。还好,我没发作,耐心给她讲解。我刚开始讲解,她就把身子蜷起来,一副漫不经心的样子,说我不会我不会。这时,我着急了,心想,这么简单的题目,不是不会,根本是你没仔细听,也根本没动脑子嘛。
但是我还不发作,因为之前一次次惨痛的经历告诉我,我要是发作,情况只会变得更糟。
那怎么办?我意识到,孩子有情绪了。产生情绪的原因可能是作业写烦了,或者突然想到了前两天一件不开心的事,或者担心哪件事情没做好。因为孩子的思维很跳跃的,自我控制能力还很弱。这些情绪来了,她不知道如何调节。
当人处在情绪中时,理性的大门是关闭的,做不了任何事,也听不进任何道理。
有情绪,咱就先处理情绪。于是我抱抱她,询问她现在的感受,用言语安抚她。这时候我们大人要把作业的念头暂时放下,真的去关心一下孩子,去感受她的感受。
这一招屡试不爽。很快就能感觉到孩子放松了下来,再回到刚才的题目时,会很轻松地做出来。
2、分清情绪边界,做好一致性沟通
今天想起之前一件事,感慨颇多。
孩子把桌子上搞得很乱。由于客人要来,我看着桌子乱乱的有点烦,我想收拾一下。我就对孩子说,你怎么把桌子搞得这么乱呀。言语中带着不悦。孩子立马回应,桌上又不是我一个人的东西。语气也不好。我来气了,让你收好你自己的东西,怎么了?不要就全扔垃圾桶。孩子也来气了,你自己的东西也没收,其他人也没收啊,为什么只说我?
于是,我开始和她讲道理,孩子也开始反驳,互挑缺点,战争一直持续下去,毕竟每个人都有缺点,挑缺点真是太容易了。
后来我学了一致性沟通,这个问题就好处理了。
首先我看到桌子乱很烦,这个烦的情绪是我自己的,和其他人没有任何关系。
第二步要表达自己的情绪,表示看到桌子乱,我自己很不舒服。
第三步表达我的想法和行动。我要清理桌子了,如果需要的请收拾好,不需要的就要扔掉了。
全程不要指责,不做评判,也就是不要越界将情绪施加在孩子身上。这样整个流程会很顺畅地走下来,局面会平息。孩子也会慢慢地培养出这种界限感。不然的话,结果一定是乱成一锅粥。
俗话说,清官难断家务事,不就是家庭成员之间相互越界,然后搅成了一团乱麻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