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儿练琴的过程也颇为曲折,幼儿园大班就开始学了,但之后仿佛就走上了一条“鸡肋”道路,弹吧,母女感情屡次亮起红灯,不弹吧,又舍不得放弃,直到后来读到一本名叫《两根弦的小提琴》的书,转变了女儿和我对音乐学习的态度。
这是一本讲述中国留学生吟秋学习小提琴的故事,吟秋是个有点孤僻、有点神秘的音乐神童,从小和她的音乐领路人---爷爷学习二胡,受到了中国传统音乐的洗礼,为了出国继续深造,不得不选择远离爷爷来到陌生的德国。
书中向我们介绍了中国有着世界上最古老、最优美动听的乐器,和最打动人人心的音乐。从9000年前贾湖古人在兽骨挖出的小孔里吹出的第一个音符,到7000年前奏出凄美动听的“立秋之音”的陶埙,再到西周时期的“八音”乐器,中国的乐器足以让我们眼花缭乱。而被小泽征尔称‘应该跪下来听的音乐’——《二泉映月》,被美国旅行者飞船发射到太空的《高山流水》,以及在全世界被演奏的《梁祝》,都足以显示中国音乐在全世界深远的影响力。
中国音乐悠长的历史造就了中国音乐的独特风格,它既是儒家文化和思想的传播、更是对心灵和修养的熏陶。古琴被称作‘国乐之父,圣人之器’,所以古时候有学问的人都会弹琴。吟秋的爷爷每次在她拉琴之前,都要吟秋学习《礼经.乐记》,这为吟秋的音乐之路积累了深厚的儒家文化底蕴。直到现今,每逢重大场合,中国都会用古琴演奏乐曲,比如在97年香港回归日仪式上,就用复制的曾侯乙编钟,演奏了《天.地.人》交响曲,赢得了大家对中国古文明的赞叹。
中国的音乐不仅是演奏,更是帮助人思考的一种方式。古代用文字记录音乐是一件非常奇妙的事,琴谱没有音高和节奏,无论是诗人还是国王,对曲子的理解和心情不一样,弹出来的曲子就完全不一样。孔子向老师学琴,把一首曲子反复弹了一个多月,终于悟出乐曲的作者是周文王,反倒由老师拜孔子为师。“得之于心,方能应之于器”,古人通过演奏音乐来修身养性、交流情感,于是便有了伯牙子期的“知音之交”,“师旷之聪的”的“玄鹤降云”。所以说中国的音乐演奏,更加注重的是弹琴人对自己内心的寻求和感受。
故事最后,吟秋的爷爷重病,但因为自己的小提琴独奏音乐会即将开始,吟秋无法回国探望,便在音乐会的最后,用二胡深情演奏了《梁祝》,借以表达自己对爷爷的思念和祝福,得到了全场雷动的掌声。看到这里,我突然体会到,我们学习音乐的过程大多强调每个技巧的训练,这当然无可厚非,但其实学习音乐不仅是技巧的停留,更是文化的渗透,正如作者所说“中国音乐是一种植根在本土文化上孕育而成的自信”,通过音乐让中国人在全世界挺直脊梁,这就是音乐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