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标魔都。外牌限制通行的时间空间范围扩大的消息,在周围人中引起了一番讨论。要不要换沪牌?蓝牌(传统牌)和绿牌(新能源牌)到底哪个更合算?拍牌是自己动手还是找中介?聊得挺多。
我倒是突然觉得挺感慨,这么多年,从孩子长大成人,从农村走到城市,一路走来交通方式的改变真是巨大,不妨聊聊。
当年上小学的时候,就是村里的小学校,是开在族里祠堂里的那种,离家不过百十米的距离,两条腿甩开了就能去,要是跑起来不过秒秒钟的事情。甚至课间休息还能跑回家,吸溜一碗凉凉的粥,十分舒坦。那时候交通基本靠腿。
靠腿也不是全部,毕竟还要走个亲戚上个街什么的,于是,父母自行车的后座就是我的VIP了。那年头,还是二八大杠的天下,对一个孩子来说,后座真高,而且那时候不知道大家都是怎么想的,总是大人先把车骑起来,孩子追着跳上后座。估计是怕孩子先坐好了,大人一个抬腿会把孩子踢下去的意思。不管怎么着,那时候要么腿着,要么坐着,基本没有其他方式。
印象中是到了小学三年级的时候,终于学会了骑自行车,万一要是出去什么地方,可以撒着娇非要自己骑车,软磨硬泡也总是能得逞,于是,就用一种及其奇怪和别扭的姿势 -- 大家应该能理解 -- 蹬着自行车小心翼翼地跟着大人一路出行。那时候,倒也是很惬意,毕竟,比走路快得多,还省力。
真正把自行车技术练到炉火纯青是在上了中学之后。中学在镇上,初中高中在一起,呆了六年。因为离家有点远 -- 其实也就3.5公里,于是自行车变成了必需品了 -- 那时候可没有什么乡村公交或者校车之类的。每天就这么来来回回,车技不涨才怪。这中间,自行车也是前前后后换了好几辆,大的小的,新的旧的,总之,这六年,除了上课,睡觉,属在自行车上的时间最多了。早上一出门就能碰到一群发小,一路热热闹闹;晚上放学也是一群人一起,还和邻村的同学一路同行,那便是一支浩浩荡荡的大部队。每经过一个村子,总有人会退出队伍回家去,剩下的人继续走。到我们村子的时候,队伍还是比较大的。真是很好奇当时那些走到队伍只剩自己几个人的同学是什么样的感受。现在想想,像极了人生路,一路同行, 总有人要挥手告别,也总有似乎看不到的前方。
这六年间,还曾经尝试过摩托车。那个年代,摩托车已经是大件了。我家并没有,我是骑了几位哥哥的车。实话实说,那跑起来的感觉是自行车无论如何比不了的,和开汽车的感觉也不一样。那感觉,怎么说呢,觉得自己有点御风而行的味道。但自从某次下雨天摔了车之后,我就再也不敢骑摩托车了。虽然伤得不重,但心理上的障碍难以克服。速度太快,防护不到位,再加上乡下的道路通行条件,很容易出意外。一旦出事,真的就不会每次都那么幸运了。那时候摩托车出交通事故是真多,隔三差五就能听到,乃至我的大哥最终也是因为摩托车出事而去世,不由让人感慨恐惧,从此再也不敢碰。
再后来上了大学,每次回家或者回学校,要么大巴要么火车。我更喜欢坐火车。上学的城市并不远,火车开起来也就一个小时。大巴车虽说时间也不长,但是晃晃悠悠,总觉得没有火车舒服。那时候还是绿皮火车,几十块钱一张票,车上永远都有挤得满满当当的人,也总有能穿过人群的小货车,每次坐车都让我惊叹不已。到站,下车,一辆公交就能到学校,挺好的。
上学期间最记忆深刻的交通,是到另一个城市去看女朋友 -- 也是现在的妻子。虽然是两个交通极其发达的城市,但那时候的交通远没有到现在这种随时去高铁站买张票就能走的地步。那时候,我总是要去汽车站,排上几个小时的队,买上一张到旁边某个城市的汽车票去倒火车。实在没有票,那就只能背个包在车站跟着某个黑车司机或者黄牛,走上一段路,上去一辆只收钱不卖票的黑车,通常都是很多人,来晚的人需要坐在中间的加座上 -- 一块架在两边凳子上的木板。一路提心吊胆 -- 司机开得飞快,一路脏话连篇,终于来到中转城市,赶紧跑去火车站买一张我记得是晚上10点的火车 -- 这个车第二天早上5点能到。然后,就只能找个网吧打发剩下的三四个小时的时间 -- 那时候手机真没什么可玩的。然后,上火车,找到座,一路瞌睡就到了。有时候也能遇到几个大学生,那就能一路聊过去,一晚上却又不觉得累和困。那时候的夜车,并不安全,真是个鱼龙混杂的地方。我几乎每次坐这趟车,都能遇到有人醒来之后发现自己的口袋被划破,财务被偷走,也有人行李整个都不见了。可能因为我只是个穷学生,倒是一次都没有遇到过这样的糟心事。现在想想,挺后怕。
再后来,找了一份在魔都的工作。毕业之前忙着租房,置办生活用品什么的,好几次要从学校去魔都都是坐了火车。这个印象很深刻,因为,已经不是传统的绿皮车了,而是相比之下更加舒适和豪华的二层火车。乘坐舒适度,清洁度方面都比绿皮车上了一个档次。这种双层车,后来似乎一夜之间就没有了。
等到来魔都工作了,回老家成了最大的交通需求。基本上没有什么可选的,火车或者汽车。但是,那个时候火车票还没有网售,碰上节假日的时候,通宵甚至是提前好几天排队买票是那时候的人们逃不开的痛,特别是春运之类的大节,那真是一票难求。有一次排队,我亲眼看到我前面的一位大哥,蹲在售票窗口下面嚎啕大哭 -- 他排了四天三夜,结果窗口一开,他想要的车次直接就显示无票了。售票员也无奈,解释说这个票都是全国通售的,全国这么多窗口,真没办法。那感觉,很心酸,那时候的人们,真难。我总是庆幸是来自一个不远的城市,火车票相对好买一些,但依然差不多一般火车一半汽车。话说,那时候坐汽车好像很顺畅,并没有什么拥堵的记忆。
再后来,自己买了车,来来去去基本上都是开车了。有车确实方便,毕竟回了老家也需要有辆车东跑跑西走走的,骑个自行车就不合适了,毕竟老婆孩子,带不下了。
也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的,似乎高铁一下就多了,全民抢票的新闻似乎比以前少了很多,票越来越好买了 -- 至少对我这种比较短途的城市来说,基本上能做到随时去随时买票走。相对应的,似乎就是和高铁发展同时,高速路上越来越堵了,慢慢的,新闻里已经不关心谁没买到票了,而是关心谁还堵在路上了。通常,我都是让家人坐火车,我自己开车 -- 一个人开车,选择更多,随时可以换线路,也避免让坐车的人一路颠簸晕到不行。
回到现在的生活上,挺规律。上班下班基本上就是自行车 -- 是的,依然是自行车,只是比当年的自行车先进了很多,多少还能有点运动量。上班距离也不远,不累,还能避免早晚高峰拥堵,再者还让身体活动一下,舒坦,挺好。魔都的交通非常方便,到处都能地铁通达,无非就是补上几站公交车就行,所以,平时出门选公共交通也挺好。回到最开头说的限制外牌的事 -- 是的,我是外牌,暂时看起来对我没什么影响,毕竟,我也不住内环内。
一路,二十年的交通方式真是翻天覆地。不得不说,我们的生活变好了,我们的城市变没了,我们的国家强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