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比炙手可热大家都一哄而上谈论的电影,我更愿意欣赏已经有了历史的沉淀,并且依然有良好口碑的电影,因为相比之下,一时的一哄而上,也容易一哄而散。
好的电影适合自己一个人的时候细细品味,去感受,去颤栗。
今天要给大家介绍的这部电影《罗生门》,豆瓣评分8.7,在豆瓣电影TOP250中排名NO.162,有超过10w人评价。
罗生门在1951年威尼斯影展上获得金狮奖,这是西方电影节第一次把头奖给了一位亚洲导演,同时获得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外国语片奖。同年,黑泽明和三船敏郎两人因而在日本影坛建立了“国际的黑泽,世界的三船”的称号。
黑泽明在《蛤蟆的油》里面写到两个细节,当时拿到剧本的时候,三个副导演都不懂这个剧本什么意思,黑泽明说:人对于自己的事不会实话实说,谈自己的事情的时候,不可能不加修饰,这个剧本描写的就是不加修饰就活不下去的人的本性。甚至可以这样说:人就算死了也不会放弃虚饰,可见人的罪孽如何之深。
当时拍这部电影的时候,有一个经理百般刁难,说根本不懂这部电影要表达什么,甚至把赞成拍这部片子的董事和制片人都降了职。可是当这部电影红了之后,电视台的人来采访他。这位经理竟然说这一切都是他主张推动的,把别人的功劳记在自己的功劳簿上,自始至终都没提到黑泽明的名字,不知道这个是不是罗生门外的罗生门了。
第一次看这部电影是在2014年,当时只是正好看了芥川龙之介的小说《罗生门》,查资料的时候了解到有这部电影,正是改编自芥川的小说,看到导演竟然是大名鼎鼎的黑泽明,不管三七二十一,就下载来看,那个时候完全是一副迷妹的心态去看这部电影。
后来看了越来越多的电影,反倒心里对这部念念不忘,所以最近又翻出来看一遍。
电影发生在日本京都的正南门:罗生门,连年的天灾人祸,地震、台风、大火、饥荒等多种因素导致整个社会凋敝不堪,罗生门高高的塔楼也无人修葺,任其荒废,久而久之,无主尸体便被遗弃在这里,一场大雨将这仅仅困住,哗哗的雨声从四面八方袭来,暮色沉沉,抬眼望去,门楼顶上斜刺的飞檐上挂着“罗生门”
行脚僧、樵夫、乞丐在这个破败的城门地下避雨,行脚僧的一句:照方才这宗事来看,世道人心,简直没法让人相信了,整个故事拉开序幕:一个武士和妻子路过荒山,遭遇不测,妻子被侮辱,而武士惨遭杀害,在衙门的威严下,凶手、妻子、借武士亡魂来作证的女巫,各执一词。每个人的证词都不一样,让整个案件更是扑朔迷离。
凶手多襄丸,极力强调自己只是被女人的美色打动,希望在不杀人的情况下满足自己的欲望,后来为了娶这个女人为妻,动了杀机,但是不愿采取下三滥的手段,给武士松绑,两个人大战二十三个回合,才一刀刺穿了武士的前胸。
武士的妻子真砂绝望的哭泣,强调了自己受辱后又遭到丈夫的蔑视。这种蔑视使她羞愤交加,备感耻辱,决定弑夫而后自杀。但是她杀了丈夫后,虽然多次尝试自杀,但都没有成功。所以她才活了下来。
武士借女巫的口,说自己妻子不忠,说:女人这种东西,本来就没出息,背叛自己在先,并且自己是自杀的。
可以看出来,每个人都在塑造自己高大正义的形象,多襄丸塑造自己不是天性凶残;武士的妻子真砂:将自己塑造成了一个知耻辱,贞烈的悲惨女子形象,她的遭遇如此令人同情;武士的口供将说明他不是那种心胸狭隘的人;同时又能突出自己的不幸,增加自己的同情分。
分析完他们仨的叙事动机之后,我们可以看到支配他们这么做的根源是一样的,我们可以理解为:利己主义。正是这种虚伪的利己主义让他们都不择手段的为自己掩饰,树立自己正面的形象
看完上面的内容,可能大家心里有一个疑问,这部电影难道就是彻头彻尾的灰暗吗?如果真如上面三位讲的那样的话,故事的真相我们永远也不会知道,在芥川的小说里,其实就是这样结尾的,留给读者无尽的疑问,但是黑泽明却在电影中借助樵夫的旁观者口吻,给我们大家还原了一个事情的基本真相。
武士和强盗在公堂上相互赞美,不过是为了抬高自己,一个是女人的丈夫,一个是半路强暴女人的强盗,竟然在事后,同时表现出了对女人的唾弃,女人真砂在绝望中由哭转笑,爆发出了惊人的力量,让武士和强盗决斗,在漫长的打斗中,一个死于剑下,一个落荒而逃。
罗生门下的三个过路人,也是芸芸众生相,行脚曾悲天悯人,一直相信人还是可以信任的,在看到一场人人遮掩真相的事实后,绝望又孤独;杂役从雨中来,从雨中去,最后扒走了婴儿身上裹着的衣服,只看现实利益,不听任何教化;樵夫胆小怯懦,目睹了整个事件的真相,最后夺走了插在武士身上的短刀,但是最后却含泪收留了这个被遗弃在罗生门下的婴儿:我家里有了六个孩子,再添一个,也差不到哪里去了。
这番话,救赎了自己,也拯救了行脚僧:亏得你,我还是可以相信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