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以养正:照亮孩子前路的那盏灯

我家隔壁住着一位退休老教师,她家阳台正对着小区儿童游乐区。每次看到孩子们玩耍时的种种表现,她总会若有所思。有一天,她指着楼下对我说:"你看那个抢别人玩具的孩子,他妈妈刚才还在炫耀孩子能背一百首唐诗;再看那个默默收拾垃圾的小女孩,她奶奶总担心孩子太老实会吃亏。"老人摇摇头,"现在很多家长搞反了——急着给孩子装点门面,却忘了夯实根基。"


这番话让我想起最近看到的一组调查数据:某机构对1000名中小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发现78%的孩子认为"学习好是最重要的",只有22%的孩子把"做个好人"放在首位。更令人深思的是,在"你最崇拜的人"一题中,网红和明星的得票率是科学家的三倍还多。


"蒙以养正,圣功也"——这六个字穿越三千年的时空,在今天听来依然如雷贯耳。古人所说的"蒙"是启蒙教育,"养正"是培育正直品格,而"圣功"则道破了这项工作的神圣性与艰巨性。这句话的精妙在于,它把教育的本质说得明明白白:先做人,再成才。


看看我们身边的教育现实:从胎教就开始的"起跑线焦虑",到学龄前的"超前教育";从周末奔波于各个培训班的"鸡娃",到深夜里还在刷题的"学霸"...我们是否问过自己:在这条教育竞赛的跑道上,我们是不是忘了给孩子带上最重要的行囊——做人的根基?


某重点中学的刘老师告诉我这样一件事:她班上有个学生,考试成绩总是年级前十,却经常在值日时"偷懒",还振振有词地说"这会影响我学习时间"。更让人担忧的是,班上其他同学不仅不觉得这有什么不对,反而羡慕他"懂得 prioritise"(区分轻重缓急)。"这些孩子很聪明,但他们正在学会算计,而不是学会做人。"刘老师的话语中带着深深的忧虑。


真正的"养正"教育,从来不是在真空中进行的道德说教。明代思想家王阳明提倡"知行合一",强调要在具体事务中磨练心性。这让我想起江苏某小学开展的"校园小管家"活动:学生们轮流管理班级图书角、绿化角和卫生角。最初几周,孩子们争抢轻松的岗位,推卸繁重的任务。但在老师的引导下,他们逐渐学会了分工合作、互帮互助。校长说:"我们要让孩子明白,责任不是负担,而是成长的机会。"


古代大文豪苏轼的父亲苏洵的教育方法至今令人赞叹。他不仅教孩子读书作文,更带着他们游历名山大川,在行走中讨论历史兴衰、人生道理。现代家长虽然难以完全复制这种方式,但完全可以创造更多生活教育的场景。认识一位超市经理,他让上初中的儿子暑假来超市做"临时工",不是为赚钱,而是让孩子学习如何与人打交道、如何对待工作。"这一个月学到的,比上一个学期的思想品德课都管用。"他如是说。


数字化时代给"养正"教育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孩子们沉迷虚拟世界,习惯了碎片化阅读和快餐式娱乐。某中学班主任无奈地说:"现在给学生讲'铁杵磨成针',他们第一反应是'为什么不用电动打磨机'?"但危机也是转机——北京某小学开发了"网络素养实践课",通过模拟网络情境,让学生亲身体验网络谣言的危害、网络暴力的伤害,在虚拟世界中学习真实的道德抉择。


"圣功"二字听起来高不可攀,实则体现在教育日常的每个细节中。小区保洁阿姨没什么文化,但每次看到孩子们乱扔垃圾,总会和蔼地说:"小朋友,咱们比一比,看谁能让这片地更干净?"这些朴素的生活教育,恰恰是最接地气的"养正"。


为什么今天特别需要重提"蒙以养正"?因为我们正处于一个价值多元的时代。当孩子问"为什么老实人吃亏""为什么要善良"时,我们不能只有苍白的说教,而需要帮助他们建立内在的道德罗盘。这种品格的培养不是为了一时一事,而是为了一生一世。


践行"蒙以养正"可以从这些身边小事开始:


1. 建立家庭会议制度,让孩子参与家庭事务决策

2. 利用日常生活事件进行道德讨论,比如排队插队现象

3. 鼓励孩子从事力所能及的志愿服务,体验帮助他人的快乐

4. 成人以身作则,在生活中展示诚信、善良与责任

5. 给孩子适当的自主空间,允许他们在试错中学习成长


某中学做过一个有趣的实验:让学生匿名写下最欣赏的同学品质。结果出人意料——得票最高的不是"成绩好"或"长得好看",而是"值得信赖"和"乐于助人"。这证明年轻人内心渴望真诚的人际关系,关键是需要成人世界的引导和强化。


上海某民工子弟学校的做法令人动容。虽然教学条件简陋,但每个教室都贴着"做人十字诀":诚实、互助、感恩、责任、宽容。校长说:"我们给不了孩子最好的物质条件,但可以给他们最宝贵的精神财富。"毕业的学生中,有很多人成为各行各业的骨干,他们最感激学校的,不是教了多少知识,而是教会了他们怎么做人。


三千年前的智慧在今天依然鲜活:"蒙以养正"不是要把孩子培养成不懂世事的"傻白甜",而是要让他们在复杂的世界中保持内心的光明。教育的最高境界,是让一个人既能洞察世故,又能不流于世俗;既明白现实的不完美,仍选择相信真善美的价值。


在这个急功近利的时代,我们比任何时候都需要回归教育的本源。就像导航系统需要定期校准,孩子的道德罗盘也需要不断调整。当我们为孩子的每一次高分欢呼时,别忘了也为他们的每一次诚实、勇敢和善良点赞。因为最终决定一个人能走多远的,不是智商的高低,而是品格的力量。


蒙以养正,确乃圣功。这份功业不在于培养出多少考试状元,而在于帮助每个孩子找到内心的光——那束光足以照亮自己,也能温暖他人。在这条路上,我们每个人都是同行者,也是点燃火种的人。教育的本质,不是灌满一桶水,而是点亮一盏灯。当这盏灯亮起时,它照耀的不仅是一个人的前程,更是一个民族的未来。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