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着老杨的微言博语,内心是满满的佩服与感动,感动老杨通过书籍和所有人分享了她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而在这点点滴滴中,我看到了她是灵敏地抓住教育的契机,或是春风化雨、或是幽默、或是严厉但友善地点醒学生;我看到了她是如何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带领学生感受语文的魅力;我看到了她与亲人间的关爱、鼓励和温暖;我看到了她如何与家长沟通,使家长感动,更重要的是她能改善家长,让家长学会教育自己的孩子。在这背后,是她的大智慧,最深沉的爱,最广博的知识。
她把在常人看来又苦又累还备受各种压力的教师生活,过得特别开心、特别满足、特别幽默,给自己一个愉快的生活,给学生一个诗意、快乐的青春。
很多言语和实例都给了我很大的启发。
昨晚,带着儿子去找钢琴林老师,布置练琴作业,这是他手受伤恢复后的第一次作业。快到琴行的那个路口,他说肚子不舒服了,于是走得很慢。我觉得他是不太想去了,因而内心有点抗拒。但在我的要求下,他还是去了。进门时也是有点犹豫,上楼后,看到林老师在上课,他赶紧躲一边去。布置作业时,看起来也心不在焉。练琴确实不是一件容易有趣的事,尽管他弹得还可以,但还是常常厌倦,但就此停掉,实在可惜,能掌握音乐的语言,能有一个自己的音乐技艺对人生的帮助一定是很大的,只是暂时还表现不出来而已。我的内心告诉我,这还是要坚持的。但他现在不主动练琴,怎么办?
回家后,想起了老杨的话语:孩子天性就爱玩,那我们就陪着他玩,玩着玩着就学会了,玩着玩着就长大了。硬生生的说教,让大家都不开心也无趣。又想起蕾老师最近跟她女儿玩的积分,想起儿子小时候练琴时我常常给他的奖励,他当时不就是哄着哄着就钢琴入门了吗?于是,跟儿子商量,现在开始的练琴,如果你每天能主动到点就练琴,记1分,妈妈说弹得好听,记1分,被林老师表扬记3分,累计10分,可得大致10元的礼物,以此类推,累计50分,可得50元的礼物,礼物自己挑选,也可以去吃牛排啊等等。这下,他脸上放光了,好啊!他也根据他的需求,再调整了下。然后屁颠屁颠地练琴去了,而不是像以往一样,皱着眉头,万般不愿的样子。而且,今晚确实弹得好听!我开心极了!原来这么大的孩子,玩积分还是喜欢的。
今早,带着儿子一起朗读《道德经》。可是他怪声怪气地读,随便应付。我说,读书怎能这样,你这样咿唔咿唔地读,是小人的表现,猥琐人才这样,我们是堂堂正正的男子汉,就该大声正气地朗读。他的表情一下子黯淡了下来。我带着他继续读,可是这下他变得很小声地读,虽然读正确了,但小声,于是我又要求他要大声地读,他大声地快快地读了,然后就走了。他爸这时醒了过来,就这事批评了他,他哭了起来。他爸问他,是不是今天身体有不舒服,他点点头。回想这事,我对孩子的教育简单粗暴,这势必会影响他以后也这样处理事情。我不该一下就点出他的表现是如何坏的,使他心情大大遭挫,觉得他原来是这样的。这样坏心态的导引下,使得后面的一系列恶化下去。他没有正确大声朗读,可能的原因:人不舒服,没精气神;不理解读的内容,但平时读语文课文、诗歌也是如此,应该是朗读习惯的问题。如何正确引导他大声地有感情地朗读,这是我现在要想法子去做的。记住“受到肯定的孩子,脸上绽着笑靥,生机勃勃地朝着我希望的方向发展。”
在孩子有不对的时候,如何批评,如何正面引导,老杨的这本书里,有很多生动的实例和具体的方法、语言可以参考。要记住:
“谨防批评不当,孩子逆反,如果不能从正面引导,宁可静观其变。”;
“一个过分说教的家长,所说教的内容是没有分量的;一个不能以身作则的家长,对孩子提出的要求是没有质量的。”
“孩子是人,活生生有尊严的人,批评和惩罚也是为了唤醒、激发和引领,不可伤着孩子,永远都要给孩子希望。”
“孩子是用来爱和原谅的,而不是拿来进行所谓的“教育的。”
老杨的另三本书,也给了我极大的受用。这四本书对老师、家长都有非常大的启发和非常具体的指导作用。为人母和为人师的我还要再深入地读。如果我能早些读到这些文字,那我的教师生涯、母亲角色想必快乐很多。新教师、特别是新班主任能及时读到这本书,可以绕过很多弯路,给孩子们以更大的帮助,而不是互相伤害。
我觉得一本书的作者特别伟大,她把自己的经验、智慧和思考无私地分享给别人,给人以启发,给人以光明和智慧,甚至可以拯救身处困境中的人。因此觉得写书是一件特别有意义的事,于是我也在尝试写作,写作中,也有很多的困惑,比如文字能力不够好,写出的文章不够吸引人,但看了老杨的这些书,有了些许启发!如书中提到的朱永新说:“对于中小学教师。我不主张去从事对他们来说相对较远的理论研究,教育科研可以是日记的形式、随笔的形式,苏霍姆林斯基、陶行知的著作,都是随笔。”。而本书这样的微感悟成书形式,活生生地告诉我,多观察、多反思、多阅读、多实践,有灵感就赶紧记下,是我目前该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