需求没有三六九等
在评论一个产品价值的时候,我们通常会问一个问题:他的业务点在哪里?或者他在业务上的应用场景是什么?我们也常常再说“难关痛”,但是有从心底里,给所有的“难关痛”划分了三六九等。能和客户生产业务相关的,就天然有了优越感。
在本书中,我印象很深刻的一个案例是关于盲人跑步机的设计。他的出发点并不是去研究人在跑步的时候如何运动,或者一个盲人如何跑步,而是去沉浸到一个盲人的身份中去了解他们更情感上的需求。否则,你一定会发现,盲人老老实实的待着要比去跑步机上靠谱得多。
书中的描述让我反思,我们现在做产品,或者评价一个产品的时候,是否过于迷恋业务方面的内容,而忽略了使用者对工作对生活的内心感受。
从面子工程到里子工程
书中在开头表达了一个观点,或者是一个现象:数字化是一个不可阻挡的趋势,科技也会以人们无法理解的速度发展。这一变化也在彻底改变客户的行为和预期。
早期的一些体验者或者采用者会给社会带来示范性的效果,而他们的驱动力我想并不仅仅是采用对象真的可以帮助他做到什么。比如现在,我依然没有看到一个可靠的报告说,哪个人佩戴了智能手环后,切实的得到了身体健康情况的改善。但是我们相信,通过对每天步数的分享,可以反向影响一个人,促进他更加投入地运动,也许最终可以对身体有好处。
“浮于表面”的科技感实质上还是个面子工程,就像VR技术。项目现场将VR体验馆包装成与未来、与科技交互的窗口。因为不在少数的项目愿意花钱装修出一个具有科幻风格的房间,用以摆放各类酷炫的硬件设备。这无疑是一个面子工程,因为谁的心里都清楚,这个展馆,并不会为项目或者公司带来业务上的变化。甚至这个打着工人体验式安全教育的场馆是绝对不允许工人去体验的。
然而我们愿意相信手环可以让一个人更健康,却不想相信,VR对于项目也能够带来相同的效果。
这一差别产生的原因在哪?也许是我们过早的否定了其对于项目的影响。美国和中国在虚拟现实上的投入在16年已经到达14亿和13亿之多,而这一技术在建筑领域的应用仅仅是做安全教育和模型展示。这就像十几年前,学校建设计算机房或者多媒体教室,主要用来让学生偶尔进去做个简单的了解和等到上级领导下来视察。但是现在,计算机已经像水和空气一样。
所以从面子到里子,这个过程是必然要经过的。有了生长的土壤,一个新事物的根才会扎下。不要过于迷恋业务,多给新事物一点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