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ava基础
Java的发展历史:
Java起源于1990年,詹姆斯·高斯林等人开始针对家电等小型系统开发的编程语言,起初命名为Oak。但是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sun公司改变了起初的想法,并于1995年以Java为名正式发布。最具革命性的版本是1.2版本,所以sun公司将版本号提升为2.0,1.5重命名为5.0版本。1999年6月,Sun公司发布Java三个版本:标准版(J2SE),企业办(J2EE),微型版(J2ME)。2005年6月,Javaone大会召开,公开JavaSE6。取消名称中数字2且更名。2010年1月Sun公司被Oracle公司收购。
Java的基本特征:
简单、分布式、面向对象、平台性无关
简单:摒弃了 指针操作和 内存管理
分布式:Java提供大量的类库,使得Java应用程序可以打开并访问网络对象,就像访问本地文件系统那样简单。
面向对象:在Java中任何事物都是对象,重点集中在数据以及对数据的操作方法。
平台性无关:Java 程序被编译成一种与体系结构无关的字节代码
只要安装了Java运行时系统Java程序可以在任意的处理器上运行。
面向对象
面向对象是一种程序的设计方法,或者说是一种程序设计范型,基本思想是使用对象、类、继承、封装、消息等基本概念来进行程序设计。从程序设计的角度来看,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语言必须有描述对象及其相互之间关系的语言成分。这些程序设计语言可以归纳为:系统中一切皆为对象;对象是属性及其操作的封装体;对象可按其性质划分为类,对象成为类的实例;实例关系和继承关系是对象之间的静态关系;消息传递时对象之间动态联系的唯一形式,也是计算的唯一形式;方法是消息的序列。
面向对象的特征有封装、继承、多态和抽象
1. 封装
封装保证了软件部件具有优良的模块性的基础,目标是实现软件部件的“高内聚,低耦合”,防止程序相互依赖而带来的变动影响。对象是封装的最基本单位,把描述一个对象的属性和行为的代码封装在一个类中,属性用变量定义,行为用方法定义,方法可以直接访问同一个对象中的属性。原则是:把对同一个事物进行操作的方法和相关的方法放在同一个类中,把方法和它所操作的数据放在同一个类中。
2. 继承
在定义和实现一个类的时候,可以在一个已经存在的类的基础之上来进行。或继承或修改原来的方法。就是子类自动共享父类的数据和方法的机制,鼓励和支持类的重用。
在面向对象语言中,接口的多种不同的实现方式即为多态。
3. 多态
多态性是指允许不同类的对象对同一消息作出响应。多态性包括参数化多态性和包含多态性。多态性语言具有灵活、抽象、行为共享、代码共享的优势,很好的解决了应用程序函数同名问题。
多态有两种表现形式:重载和重写
首先说重载(overload),是发生在同一类中。与什么父类子类、继承毫无关系。标识一个函数除了函数名外,还有函数的参数(个数和类型)。也就是说,一个类中可以有两个或更多的函数,叫同一个名字而他们的参数不同。 他们之间毫无关系,是不同的函数,只是可能他们的功能类似,所以才命名一样,增加可读性,仅此而已! 再说重写(override),是发生在子类中!也就是说必须有继承的情况下才有重写发生。 我们知道继承一个类,也就有了父类了全部方法,如果你感到哪个方法不爽,功能要变,那就把那个函数在子类中重新实现一遍。
这样再调用这个方法的时候,就是执行子类中的过程了。父类中的函数就被覆盖了。(当然,重写的时候函数名和参数要和父类中完全一样,不然你的方法对父类中的方法就不起任何作用,因为两者是两个函数,毫不关系)
4. 抽象
抽象就是找出一些事物的相似和共性,把这些共性归为一个类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