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山一水一柔情,一花一草一乡愁
我的母亲来自乡村,父亲来自城市,而我则是他们之间碰撞的结果。在我成长的历程中,我目睹了城乡的差距,也见证了乡村的变化。而令我难以忘记还是那曾经的乡村,那梦中的乡土。
城市于我而言,只是一具空壳。我虽然从小在城市中生活,但当我读到“情到深处是故乡”时,我第一联想到的却是外婆曾居住的地方——乡村。故乡一词离不开故土,于故乡的愁思其实是对那片土地的愁思。对我而言,我和城市里的“水泥地”之间没有太多的联系,就正如我与城市里众多的人之间一样。城市里的人们如天上的星星一样拥挤,却也像星星之间一样遥远。
乡村于我而言,是精神上的故土,儿时有许多欢乐也在那里发生。每年春节正是插秧季。外婆家因为人手不足,通常父母和我都会下乡帮忙。插秧是大人们的事,而我们小孩则在一旁,在没插秧的水田里抓螃蟹、拾田螺、揪泥鳅。晚上,家里人会把小孩的收获品炒成美味的家常菜,来犒劳忙碌一天的家人。小孩也会为自己的贡献而感到高兴。
夏季,我也时常返乡。不仅是因为假期长,也是因为这时节好,我们小孩可以上树掏鸟蛋、去荷花池塘边捉野鸡、下浅水沟抓龙虾。秋季和冬季,是我较少返乡的季节,毕竟天气转凉,节假日少,但我们能也能从中寻找到乐子。秋季,我们在山也上吃李子,水塘下挖莲藕,采莲蓬;冬季,我们围着火炉烤番薯,听神话。
儿时许多的美好时光都付于了乡村,是因为这里远离城市的喧嚣,更靠近大自然,更容易让人亲近;因为这里的人多以亲情为纽带,一大家人相距很近,经常互相串门,在这里我能感受到不仅人的距离近,人与人之间的心也很进。
在我高中的时候,外婆家的土地被征用了,外婆一家只能搬到别处,另找居住的地方。而我因为在外地读书,很少就机会能去看外婆,即便看了外婆也没再回到那片土地上。在外地读书的时候,我有时能梦见那片儿时的乡土,梦见曾经的池塘边、树林上、溪流下。田野间。它就像一位年迈的母亲在呼唤远方的游子归故乡。
两年之后,当我和外婆重返那片土地的时候,那里油泼路取代了田间小路,城市绿化取代了果林,池塘变成了小区广场,曾经的小山丘变成了一幢幢楼房。人们搬进了新楼房,人们曾经在一个院子述说家常,现在变成了在自己房屋里看电视、在房间里玩手机。我想曾经儿时的欢快之地回不去了,曾经的那份乡土情义也回不去了,曾经的乡土只能仅存于我的梦境与记忆之中了。
有时走在街上,我会看到一些进城务工的身影,我时常想他们是否是离开了自己的故乡来到这里;他们是否也像我一样有着一个梦中的乡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