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希腊哲学家提出了一个有趣的理论,名为一粒沙子不是沙堆。
如果说一粒沙子不是沙堆,那2粒沙子也不是;如果2粒沙子不是沙堆,那3粒沙子也不是;如果3粒沙子不是沙堆......以此类推,9999粒沙子不是沙堆,那一万粒沙子也不是沙堆。
想要证明多少粒沙子是沙堆,则必须确定一个固定边界。
换句话说,我们找不到一个边界条件,从某个数字开始,沙子的数量小于某个数字,它就不能是沙堆,一旦大于某个数字,它便成了沙堆。
在沙堆的悖论看来,我们生活中很多的边界就是模糊的。正如贾行家所著《世界上所有的沙子》中说:“世界上所有的沙子,自有一种风度。这些历经时间之事、磨洗事物之时,其中有暗自涌动的天命,宏伟雍容的呼吸。时间从不急迫,急迫的是我们;世界并不残酷,残酷的是我们的无知,以及对无知的容忍和放任。”
这本书作者贾行家是作家,文字高手,著有随笔集《潦草》《尘土》。得到专职作者,得到APP“文化参考”“贾行家说《聊斋》”“贾行家说千古文章”等课程主理人。
贾行家老师还专注于中国文化和文学研究。
01 文化,民族的灵魂
一个没有文化的民族就是一个没有灵魂的民族。
中国的文化博大精深,要领会其中的韵味,必得下一翻苦工。
《儒林外史》中记录朱元璋杀高启,是因为高启曾经给和他争天下的张士诚的旧皇宫遗址上修府衙这个工程写过上梁文,疑似图谋不轨。所以引来杀身之祸。
朱元璋在打天下时,善用文人,态度相当恭敬。他虽出身草莽,但深知文化的重要性,也知道知识就是力量。但是在他看来,文人和文化是两件事。
他认为文人就是祸害,所以严禁部下大将任用文人。
历史学家许倬云对他做过一次分析,拿他和刘邦比。刘邦也是混混出身,但是刘邦和家人的关系一般,天天和朋友们厮混在一起,后来也是和这些朋友们一起打天下。所以刘邦在乎友情,而不太在乎亲情。朱元璋刚好相反,重亲情而不重友情。他也是穷人起家,身边没有什么亲人,只有一个侄子和一个外甥。
从游民朱皇帝的身上,文化对于民族的重要性,朱元璋文化水平不高,但是他最会举一反三,学习迁移能力特别强,只要在谁的文章里看到有“则”“生”等字,就觉得谐音梗可恶,认为是对方含沙射影的说他做过贼或者是僧人。所以在他当皇帝的时候总会出现一些奇奇怪怪的酷刑。
中国文字属于“自源文字”,是不依靠其他民族的文字。它是通过表意、象形等方式独立创造出来的,信息量才会这么大。与之对应的是“他源文字”,是借用其他民族的语言来记录本民族的口语。自源文化的表意性高,看起来十分神秘。正因为这一点,在中国文化里的文字地位才远远高于口语。
02文学,心灵的成长
福楼拜说:“文学就像炉中的火一样,我们从人家借得火来,把自己点燃,然后传给别人,以致为大家所共同。”
2020年,BBC制作了一部纪律片《杜甫:中国最伟大的诗人》,在片中,他们说杜甫的诗影响了英国摇滚乐队平克·弗洛伊德,这个说法是错误的,因为平克引用的是李商隐和李贺的诗句。
总之,这部纪录片对中国传统文化领悟能力,绝不比《舌尖上的中国》第三季差。
这部纪录片的最后说:“如果说杜甫是中国最伟大的诗人,可能限制了他的文化意义。在西方文化里,还没有人像他这样能体现整个文明的情感和道德的人物。他在中国受崇拜是因为他对中国价值观的塑造,超过了任何帝王。他用中文里最伟大的辞藻,阐释了作为中国人的意义。
文学批评家顾随说:
第一,人们说起杜诗时,总要说韵味,但读杜诗,最需要注意的是杜甫的“力”,他靠着这股力量感完成了唐诗的革命。
杜甫诗的力量不是蛮力,而是如河水拍击堤岸的生命力。
第二,杜甫的诗,欢喜中有凄凉,凄凉中有安慰,情感复杂,如果是戏剧,那一定是最难表演的。
第三,杜甫的诗分量太重,读杜诗的正确顺序是:先读七绝,获得一个印象,再去读五言、七言古诗。
杜甫的文字和意象感觉是敏锐、纤细的,而情绪则表现的热烈真诚。同时,杜甫的诗还有一种力量在里面,绝不会让人走上悲观的道路。
而这些从古至今的文学,正如一粒粒沙子一样,汇聚在一起,形成了现代文学的力量。
03艺术,审美的境界
宗白华说:“艺术是精神和物质的奋斗。”
英国艺术史家贡布里希的《艺术的故事》,开篇第一句话说的是:“世界上没有艺术,只有艺术家。”
想要看艺术的内涵和外延,那范围就太大了。原始人在山洞里面画的壁画是艺术,达·芬奇画的也叫艺术,波洛克画的抽象画也叫艺术,现在的艺术家行为也叫艺术。
贡布里希说:“今天的艺术家需要极其坚韧的意志,因为他们处于空前的自由,世界上“没有比完全不受约束的自由更难忍受的东西了”。
而贡布里希这句也算是现代社会的一种通病。
20世纪初,美国以开矿起家的一个富豪叫古根海姆。他家的一个女儿名叫佩吉,喜欢收藏当时的先锋艺术作品。
二战时期,当纳粹即将打进巴黎时,她怀揣一本旅行支票到巴黎的画廊去买画,将大批西方现代主义名作以很低的价格买下来,带回纽约,开办了自己画廊,并且邀请了大艺术家杜尚、蒙德里安给她做艺术顾问。
蒙德里安又给佩吉介绍了一位年轻的画家杰克逊·波洛克,佩吉让波洛克给自己别墅画一副大尺寸的画,波洛克很久都没找到灵感,直到佩吉说要和他节约,他被逼无奈,利用一个晚上画了一副长 6米、款2.4米的巨幅作品。
这幅作品被取名为《壁画》,它的问世,也就意味着“抽象表现主义”浪潮的开端。
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不同的艺术,不同的审美。所以艺术也就像沙子一样,自由、细腻、炽热,给人一种美轮美奂的感觉。
写在最后
文学和艺术就像驾校,建立一个安全环境,让我们去学着和他人、和世界建立“我和你”的关系。
在本书的9场对话,从9个层面去剖析;既有社会思想、历史钩沉、人物解读,也有野史八卦、身在江湖。
我们可以通过本书,领略文学、艺术、生活中的万般景象,从中汲取平静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