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想说说中国女性的国际地位,尤其是英国回来以后,今天依托一部名为《摔跤吧!爸爸》的电影开启,下半段会有中国女性在国际地位情况的对比,有理有据。
故事起源于一个有着未遂摔跤冠军梦的爸爸,想让儿子承父业圆梦,却一连生了三个女儿。正意志消沉时,因一个偶尔的契机,萌生了“女孩也能摔跤”的想法,最终一步步把女儿训练成印度史上第一个摔跤冠军。
这是真人改编的故事,但不同于我们的《花木兰》。不仅仅是因为它发生在连公交车上都能发生强奸案的女性地位低到荒诞的印度,更因为故事里的爸爸是极端清醒地推动着这场变革,即使所在的小村庄里几乎所有人都是轻视和打击的态度。
在学校里被男生无端谩骂,两个女儿用拳头回击了。爸爸让她们演示回击的姿势,看着女儿有招有式的样子突然萌生了让她们学摔跤的想法,于是开始了为期一年的试训练。不再让她们做家务,完全把她们当小男孩看待。
最初她们并不把训练当回事,和堂哥练摔跤时小声地说“我是你的小妹妹”,输了也是嘻嘻哈哈。没坚持多久就跟爸爸抱怨,头发在泥土里翻滚长了跳蚤。第二天清晨,父亲就绞去了她们的长发,怎么哭和告饶也无济于事。齐刷刷两个板寸头,走在路上自然被孩子们各种嘲讽,妹妹忍不住又伸出拳头,姐姐拦住她说“这是我们的命”。归咎于命呵,完全不理解爸爸,还对专制的爸爸进行了一番抗争。
直到参加一个婚礼,年幼就要嫁为人妇的小伙伴麻木又带点凄然地说羡慕她们的爸爸,至少关心她们,不会像她这样从一生下来就只能应付锅碗瓢盆,等到适婚年龄就嫁给一个素未谋面的男人,一生好坏只能听天由命。
从那以后女儿们开始认真对待训练。和男孩们进行对抗赛时,周围都是嘘声,姐姐选了最强壮的一个男孩,战胜了自己的心魔。虽然第一次输了,但之后的比赛,没有败局。
直到进入国家队,在一个认为印度队夺得世界比赛“铜牌”就好的教练指导下,面对多姿多彩的女孩儿的世界忘记了自己走过的路,姐姐再次在国际赛上节节败退。
爸爸再一次陪在她身边指点她,告诉她坚持自己进攻的优势,碰到强敌时冷静等待对方的破绽。并且告诉她,必须得冠军。
如果得了铜牌,没有多久就会被遗忘。只有得到金牌,才能被记入史册,才能成为榜样。印度有千千万万的女孩需要这样一个榜样。
最终,印度的国歌响起...
据说很多在影院看的盆友在最后都从座位上站起来向这部伟大的电影致敬。两个半小时,伴着爸爸和女儿们一路走来,笑里闪着泪光。
来说说这部电影哪里最触动人。
是爸爸排除异议执行教育计划?还是爸爸对女儿实力的全然信任?抑或爸爸对国家荣誉和梦想的坚持?
我觉得每一个看这部剧的人都能在里面找到自己的影子,旁观者,反对者或默默支持者。
在时代的洪流里,我们都是变革的见证者。
看到影片里对女儿打男生询问原因和打架技巧的爸爸,我想笑又觉得他很酷。在中国,传统教育是女孩子要做小公主,学着弹钢琴,做淑女。这样固然很好,但如果在学校被欺负呢?哭,还是忍受?
最可怕的是一些观念的导入,比如“女孩子不用学历太高,不然嫁不出去”,“女孩子毕业就嫁人,折腾那么费力干啥”,“女孩子就应该做会计之类稳定的工作,赚大钱是男人的事情”,等等诸如此类的话不胜枚举。
中国现在国际地位不同以往了,但是看了这些观念,和印度比又有多么先进呢?
带着这些观念走入职场,从心理上就输了,因为示弱和退让,不能带来公平的较量。
那么中国女人在整个国际的地位如何呢?
微博上疯传的一个段子,大意是说日本女人只要管孩子,欧美女人只要工作,而中国女人是女金刚,工作、孩子、家里,无所不能。
我部分赞同这话,中国女人确实能干,被逼的。
欧洲国家基本都有生娃补贴福利,有人不工作只靠生娃赚钱。跟我盆友讨论过这个问题,她说一点不羡慕,因为这样的妈妈让她觉得可悲,给下一代的教育也会有一定局限性,过分依赖福利,而不是通过学习本领获得,只能在温饱线上徘徊。
在英国上课的时候也和老师讨论过女人婚后姓氏的问题,基本都是婚后随夫姓。我个事儿精还追问老师如果离婚这个姓怎么整,老师一脸坦然地说她离婚了但是还是用了夫姓因为改来改去很麻烦,但是也有不少人离婚就把姓改回来的。
在德国有些女博士出了新的论文,为防读者认不出,把夫姓加在名字里面,于是整个名字变得冗长无比。
我看看自己的姓,顿时觉得在中国做女人不错。
想起电影配音的一句歌词“当幸运向你伸出橄榄枝时,抓住它,付出汗水”。没有无缘无故的苦难,重要的是利用它得到幸福。
昨儿群里碰到一个找事博眼球的男人,本想来一句“你一个男人和一个女人斤斤计较,实在欠缺风度”结束一番争论。但是不,道理面前不分男女,想要堂堂正正地讲道理,就必须摒弃这些。
所以我不想把自己的微信头像放成萌妹照,权且把我当成一个男人,特别是工作场合,不要想当然认为女人一定是助理的职位,抛却性别,冷静地评估能力。
追寻地位提升,无关女权。全在取舍。
就像影片里一样,走过漫漫长路,终有所成之后,千夫指变成一尊佛陀。
而我们,不过在中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