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 鸣鹤古镇之禅韵
深藏于慈溪市鸣鹤古镇白洋湖畔的金仙禅寺,承载着1400余年的历史沧桑。它原名精进庵,几经毁建,几经重生,在岁月的洗礼中愈发古朴典雅,散发着迷人的历史韵味。至宋治平年间,这座古刹被授予“金仙寺”的美名,从此成为南方禅林中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

金仙寺背倚巍峨壮丽的禹王山,面临波光粼粼的白洋湖,宛如大自然与人文景观的绝美画卷。明代诗人俞咨龙曾以诗赞颂:“两水涌明镜,孤峰撑碧天。”站在这古寺之前,远望白洋湖水平如镜,映照着蓝天白云及四周青翠的山峦,景色如画,令人陶醉。而背后的禹王山则宛如一幅巨大的天然屏风,默默守护着这座古老的寺庙,为其增添了几分庄重与神秘。

金仙禅寺不仅以其独有的山水之美吸引着无数信众前来朝圣,更以深厚的文化底蕴滋养着人们的心灵。在这里,人们可以暂时放下尘世的纷扰与喧嚣,静享内心的宁静与平和;人们也可以漫步于山水间、古镇中,领略那无处不在的禅韵与诗意;人们更可以在此找寻心灵的归宿,寄托精神的慰藉。这座深藏于千年古镇,历经千年沧桑的古刹,已然成为一片充满禅韵的山水秘境,等待着心怀虔诚与向往的人们前来探寻、领悟!

回溯百年时光,仿佛有一段被岁月尘封的记忆,在江南的鸣鹤古镇静静等待唤醒。1930年,年逾半百的弘一法师,踏入了这幅诗画的古镇,走进了金仙禅寺的大门。他与古镇的缘分,宛如一场穿越悠长岁月的梦境,缱绻在烟雨蒙蒙的江南,流淌在秋风彩绘的白洋湖畔。

在金仙禅寺听天台高僧静权法师讲经的日子里,李叔同与亦幻法师、栖莲法师等高僧结下了不解之缘,古镇的街巷、石桥、老屋都见证了他们间深厚而真挚的友谊。他在这里留下了“清凉歌”,将内心的感悟与追求融入每一个音符和文字之中。《清凉歌集》里的每一首歌曲,都蕴含着李叔同对人生的独到见解和体悟。他以歌声追求内心的超脱,将纷繁复杂的世界化作一片澄净之地。《清凉》、《山色》、《花香》、《世梦》、《观心》……这些歌词不仅是他心灵深处最真挚的呼唤和追求,更是他探寻世间真相与本心的写照。

这个秋夜,皓月清辉,银光洒满湖面。湖畔,弘一法师静坐,身姿笔直如松,神情宁静如水。他的面庞清瘦而矍铄,透露着历经岁月沉淀的睿智与坚韧。那僧袍,早已洗得泛黄,却依旧干净整洁。他轻摇手中的蒲扇,驱赶蚊虫,又似在挥去人间的尘埃与烦恼。微风轻徐,掠过湖面,荡起层层细碎的涟漪,挟带着愠暑的余温悄然逝去,令弘一法师舒爽神怡。在这宁静而神秘的时刻,一首《清凉》仿佛是天籁之音飘落人间:“清凉月,月到天心,光明殊皎洁。今唱清凉歌,心地光明一笑呵。清凉风,凉风解愠暑,气已无踪。今唱清凉歌,热恼消除万物和。清凉水,清水一渠,涤荡诸污秽。今唱清凉歌,身心无垢乐如何。清凉,清凉,无上究竟真常。”在月光下、湖风中、群山前,弘一法师此时与天地合一,他的歌声在夜空中久久回荡...

斯人已去,湖水无语,时光似乎也为古镇那独有的古老韵味而驻足,很多建筑还是保存着原貌。春去秋来,白洋湖品味着那些古老房檐沉落在水中的倒影,默默的洞察着岁月的荏苒与变迁。白墙黛瓦间斑驳的痕迹,如同历史的烙印,深深镌刻着古镇千年的风雨与沧桑;而漫步在光滑的石板路面,仿佛能听到历史的足音在回响,感受到岁月的流转与沉淀。一砖一瓦,都承载着古老而深情的故事,静静诉说着鸣鹤古镇曾经的辉煌与传奇。

千年古镇鸣鹤场散文系列之禅韵
素材来源官方媒体/网络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