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这是“抄帖”玩命也没用!

你这是“抄帖”玩命也没用!


读帖的重要性由于三令五声被很多人重视,但临帖前的重要一步读帖,却被很多人忽视。拿来了一本字帖,不管三七二十一,先抄上几遍再说。

若要问你,这本帖子的特点是什么?具体表现在笔法、字法、章法、墨法上又是怎样的?能举出几个写得十分精彩的例子信手写下来吗?细节上又注意到了多少?

很少有人能够脱口而出。

只临帖不读帖,实在是很大一批书法爱好者一个严重的问题。

不能认真读得进去帖,也是看一个学书者是否安下心来,是否真想学习书法的重要标志。临帖和读帖是一个相辅相成的过程,任何一个环节缺失,都是对书法学习的懈怠,也是造成临帖效果“并没有那么好”的重要原因。

读帖并不复杂,这里列出简单四步:


--所谓“精察”也--

唐代孙过庭在其所撰《书谱》中写道“察之者尚精”,就是说观察一定要精细。一般地说,初学者应该把“读”和“临”这两个环节同步起来。

临什么,读什么。可按临写的顺序,先点画后结构地对所要临习的字逐个“相面”,从组成字的基本“细胞”看起。先看点画的形态、走向、质感和轻重,然后再看每个点画起笔、运笔、收笔的过程。

沈尹默先生在其所著的《书法论丛》中,谈到对起笔的观察时说:把身边携带着的米老七帖照片,时时把玩。对于帖中“惜无索靖真迹,观其下笔处”一语,若有领悟。

就是他不说用笔,而说下笔,这一‘下’字,很有分寸。

非如此,笔锋就不能够中;非如此,牵丝就不容易对头,笔势往来就不合。明白了这个道理,去着手随意遍临历代名家法书,细心地求其所同,发现了所同者,恰恰是下笔皆如此,这就是中锋。

不可不从同,其他皆不妨存异。沈老读帖的经验之谈,仔细琢磨起来很有味道。

在读帖时,还可以把点画比较着看。比如在一个字中,相同的点画是如何处理的,不同的点画在虚实、粗细上,到底有多大的差异,要进行比较、分析。

字中的某一个点和某一画的粗细,常常有几倍甚至十几倍的差异,看得不细,就会将本来粗细反差很大的点画忽略,那么临写起来也必然点画不分,学得“像”这一关就过不去。

在观察结构时,首先分清哪一画是这个字的主笔,点画之间是一个什么样的关系位置,是如何衔接、呼应的,从中找出规律性的东西。

观其字的各部分关系,看清疏密与停匀

观其字的整体,看清正侧与大小比例

观其笔墨神采,领悟字的精神气势

观其章法布局,认清各字的位置摆布

观其落款钤印,部位是否妥当

由以上“五观”可知,读帖、临帖,精思细研,是十分必要的。

所有的书事都在于用笔,核心就是把笔控锋的上下左右轻重缓急。还有肥瘦筋骨得势与失势等。

汉字表情达意,准确简洁,十分讲究“优化组合”,还要“顾全大局”,讲究“避让”。根据组合需要,有疏有密,有长有短,有松有紧,有粗有细,有大有小,有宽有窄,有方有扁……

这种组合,汉代书家蔡邕说:“凡落笔结字,上皆覆下,下以承上,使其形势递相映带,无使势背。”

--高效读帖有法--

读帖时所要做的功课不少,想把帖子“读”好有没有秘诀?回答是:“绝对有。”

具体该怎么读呢?

观其起笔处,看清露锋、藏锋。

观其运笔过程,看清顿挫轻重。

观其驻笔处,看清如何收笔。

观其转折处,看清方笔、圆笔。

观其笔画连接处,看清是连还是断。

一、拆字读,

就是把字拆开了读,先看各笔画的起、行、收,再看各笔画之间是如何搭配,如何穿插避让、和谐安排的。

二、单字读

即只看某一个字,主要看它的间架结构,形态神韵诸方面,并能通过对逐个字的赏读把握该帖的结字规律及整体风格。

三、连字读

就是把几个字或几行字连起来看,主要是揣度字与字之间如何行气,如何伸缩揖让,如何统一中求变化的。

四、相似字比读

把帖中字形相同或相近的字找出来,比较实际用笔、结字等方面有何异同,特别是它们对相同笔画是如何作不同处理的。

五、特殊字强读,每一本帖中总有一些字在结体上独具匠心。对此类字应当强加记忆,以便在创作时可以顺手拈来,为己所用。

--所谓“强记”也--

在精察的基础上,要强记一些字的造型和章法,把读帖的成果记在心里。

潘之综在《书法离钩》中有这样的说法:“取古人之书而熟观之,闭目而索之,心中若有成字,然后举笔而追之。

字成而以相较,始得其二、三,既得四、五,然后多书以极其量,自将去古人不远矣”。

一言蔽之:心中的东西积累得越多,用起来也就越方便。

”观帖达到成诵不忘的程度,可以说是使观看变成了记忆。“成诵”是读的结果。读书成诵,诵上口头;观帖成诵,诵上笔端。

所谓“上笔端”,是把成诵的'内容’表现于自己的书写中——这是观的目的。

关于如何记忆,各人有各人的方法。应该强调的是这种记忆不是死记,而是理解基础上的一种意识的储存,消化式的吸收。

--读到深处自然“联想” --

联想是读帖的重要环节。通过读帖,可波及到与书写有直接关系的一些其它问题。比如,可以联想到书写者所使用的工具,笔是硬毫还是软毫的,纸是生的还是熟的,是大笔写小字还是小笔写大字等等,这对临帖有直接影响。

其次可以联想作者在书写过程中的外界条件和心境,像“天下第一行书”《兰亭序》,是王羲之等贵族携子邀朋,在春游活动中饮酒作诗,王羲之乘酒兴所为,抒发了内心的情感,从唐人临习的作品看,文意书法相映成趣,兴之所致神采飞扬,充满了超脱、潇洒、尽兴的意境。

图片发自简书App
图片发自简书App
图片发自简书App
图片发自简书App
图片发自简书App
图片发自简书App
图片发自简书App
图片发自简书App
图片发自简书App
图片发自简书App
图片发自简书App
图片发自简书App
图片发自简书App
图片发自简书App
图片发自简书App
图片发自简书App
图片发自简书App
图片发自简书App
图片发自简书App
图片发自简书App
图片发自简书App
图片发自简书App
图片发自简书App
图片发自简书App
图片发自简书App
图片发自简书App
图片发自简书App
图片发自简书App
图片发自简书App
图片发自简书App

而被称为“天下第二行书”颜真卿的《祭侄稿》,则是为了平叛,在其兄和其侄为叛军所害,又得不到朝廷表彰的情况下,悲痛之极而为亡侄颜季明写的悼词。

观其书法作品,仿佛听到了作者悲愤、深情的倾诉。从而对作品中反映出来的雄浑遒劲、豪迈激盈的悲壮之气有了深刻的理解。

再则可以通过读帖,联想作者用笔用墨的书写过程。

姜夔在《续书谱》中说:“余尝历观古之名书,无不点画振动,如见其挥运之时。”尤其是看碑刻作品时,读者可在头脑中还原成墨迹的形象,然后再联想到如果要让我去写,我将如何去写、如何吮墨、如何换锋、如何提按。

通过这种联想,再临帖心里就有数得多了。

“读帖口诀”

读帖很重要,是藏还是折;

方法掌握好,是方还是圆;

笔前先看帖,是长还是短;

揣摩字结构,是高还是低;

认真去分析,看是取横势;

琢磨活用笔,还是取纵势;

忆前笔在后,想好再动笔;

读帖过了关,书写自然成。

写在后面:

静心是对读帖时的心理状态的基本要求。

蔡琶在《九势》中说:“欲书,先静坐默思,如对至尊。”

诸葛孔明在《诫子书》中也说:“学,须静也。”

只有心静,才能注意力集中,凝神静观,毫微入眼,留下深刻的印象,将帖中信急输入大脑,思考和领悟其中的奥妙,化为己有。

所以,玩命“抄抄抄”之前,记得用心读。一句话:只有读出来,才能临出来,只有眼中有,才能心中有,才能手下来。只有“察之者尚精”,才能“拟之者贵似”。精到细致的观察习惯,敏锐的观察力是我们应该重点培养的。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长风舞大雪,天年冷如霜。屈膝忍含笑,冰心无处藏。
    snui阅读 333评论 9 6
  • 若他日我无牵无挂,便独身去闯天涯。 我走遍热闹与清冷,择一处安家。 是处最好有山花,来人往者亦是画。 拾起一门手艺...
    莫名调调阅读 194评论 0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