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是我们伟大人类创造用来纪录一切的神奇工具,也是人类交融感情,取得知识,传承经验的重要媒介,它对人类文明的发展与传承具有重要的意义。我们每个人从识字起与书结下了不解之缘。我们最初的三观确立除了在身边人事物的耳濡目染下,就是书本上带来的经验之谈了。
那就来说说我自己“读书”的故事吧,本人书虫说不上,好学也谈不上,但也勉强算是一个比较喜欢阅读的人而已。早些年以前的我是个急性子,比较毛毛躁躁、风风火火的办事静不下心来。但我发现每当我捧起一本有兴趣的书的时候,就能使我很快的淡定下来,这让我仿佛感觉抓到了一个改变自己的契机,于是我开始养成了长期的读书的习惯,这个习惯使我变成了一个温润的人,现在的我相比之前更加成熟,温和恬淡、不急不躁,我想这就应了那句古人云“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
最初与书结缘,是在上高中的年纪。那个年纪的我too young,也比较浮躁,对于非学霸的少年来讲,正经课本和老师的黑板其实是有点看不下去的。但青春期那么躁的我对闲书、小说、杂刊什么的却爱不释手。时常或借或买,弄来一本闲书跟同学好友分享,人手半本,甚至撕裂成好几份夹杂着早餐油脂、鼻涕口水等严重污染物的残本小说。冒着被老师发现,轻则没收、罚站、丢粉笔头,重则停课、叫家长的风险,夹藏在课本、课桌里上课下课无休止的看。当然这也是导致我的学习成绩一直处于贫农阶层的原因之一。
再到后来,部分有钱的同学们引进了尖端科技——高大上的mp4音乐播放器,因为带有屏幕,又有阅读电子书的功能而且又小巧,方便隐藏,这更加大大的便利了我们这些闲书党上课“偷鸡摸狗”的工作,于是大家纷纷拍手称快。之后,大家在课桌上层层课本筑起的围墙下,互相传阅起mp4来看闲书。大家互相帮助,凝聚了力量,增进了友谊,俨然一派和谐景象。当然故事的发展一般不会一帆风顺的,这时候就该有“反派”出现搅乱这一潭静水了。当时一些“右倾的投机派”同学们轮番对我们发射了鄙夷的目光攻击后,又暗中向老师们传达了我们的行事机密。 然后这项光荣伟大的地下行动就此受到了严重的打压。但是“革命之火”是浇不灭的。所以,就这么的,浑浑噩噩熬到了高中毕业。
直到大学我还保留着看闲书的习惯,那个时期有了自己的笔记本电脑。因为专业便利,上课需要带电脑,自习课也多,又少了老师的过分打压,情商低没有感情生活又毫无运动细胞的我,除了偶尔和别人打打游戏,看闲书也成了理所当然。教室看,宿舍看,没日没宿的看,夜里寝室断电了,书正读到精彩部分,毫无睡意?不慌!默默躺床上,掏出那会流行的低端山寨大智能手机(电量十足,超长待机)看小说什么的毫无压力。于是就看到深夜。久久无法入眠。
在最疯狂的时候一周能看好几本书。所以,书看的多了也就有了自己的体会,以前看书总是因为情节引人入胜,欲罢不能,各种喜欢看主角不死,天下无敌,后宫成群什么的YY小说。到后来,才发现没什么水准,还很枯燥,只靠YY赚噱头,太虚幻了。因为大体故事发展方向都是一致的,最后都超神的节奏,千篇一律,慢慢的,觉得无聊了,书荒了。经历了一段书荒之后,开始转型看别的方向的书,随着年龄蹭蹭的涨,我也不例外的脱离稚嫩趋于成熟,也开始越来越喜欢有品位的文笔,而不再注重太多情节,书的作者笔风越细腻,读起来越有感觉,冗杂情节一带而过,不经意留下的伏笔,总能留些空间给人细细品尝,遐想。相比起来,那些开篇上来一顿砍瓜切菜的从头俗到尾的直白文章,笔风温润婉转,情节伏笔前后呼应的文章才更加动人。
有时候也会反问自己为什么能坚持读完厚度让人一看就头疼的一本书呢,答案比较模糊,这里要分析两个点:一呢是要从兴趣出发,选择性的读书,选有兴趣的书,稍微了解开头,于是一发不可收拾,就好比读故事书情节知道一半总是很痛苦的事情,于是有一种“魔力”牵着自己坚持读完;二就是拿到一本书的时候,本着存在即有价值的心态去正视这本书,把自己融入进去,真正去体会书的含义,体会作者的意图,自己激发一个兴趣点,从而坚持读下去。
当你读书久了就会发现,看书其实也是在看人。书读进去了,置身书中的世界,做个书中的人,当中总能学到一些什么东西,回来产生一些什么心得体会,融入自己的人生,这样读的才有价值。有古人云云:“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把书当成医治愚笨的药来讲,并不为过,书确实是一个拓宽视野、增长见闻的资讯传递方式,存在必然有它的价值。当然有喜欢读书的,就有不屑读书的,这并不能说道什么,就像有人爱读散文,有人就要说什么“假文艺、装X、腻腻歪歪的”,然后对方再还击道:“那是你丫根本不懂读书”。真要这么咬那就没意思了。把书真正读进去,与书结缘,读自己喜欢的书,快乐读书,这就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