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你听到其他人说一句话,你马上说“道理我都懂”,其实就像认识了其他人手里的钱一样,你在大声告诉别人“我知道那是钱”。
7 月底我去参加了李笑来老师的线下课,有一个观点让我印象深刻。大意是,我们在生活中很多事情可以没有要求,比如吃饭吃什么其实无所谓;但是唯独有一些事情要特别苛刻,例如和什么样的人成为朋友。笑来老师说了这么几句:
“在最重要的部分上百分之百的苛刻,在其他的地方睁眼闭眼,生活才会爽,会有快乐。哪有什么中年危机,只是年轻的傻逼。年轻的时候对傻逼太客气了,居然允许傻逼成为你的朋友。”
我没有笑来老师那样强大的气场,所以我说得会更温和一些。我会在生活中选择和一些人多交流,避免和一些交流,主要的一个判断依据是惯例的语言模式。一个人习惯性地说什么话,能反应出其思考方式,也能间接看到在生活中的态度。
比如“道理我都懂,只是/但是……”这个句型,如果从某位和我说话的人身上出现次数过多,那我就会尽量减少和对方无谓的沟通。当一个人开始频繁地说“道理我都懂”的时候,TA 是根本没有打算做一些事情来改进,而是想通过动嘴来论证一些道理从而心态平和,那这个时候谈话就可以结束了。
两年前我曾经写过文章来论证这一点(《Scalers:你不能践行的道理,都不算懂的道理》),但是可能由于我的文章略抽象,力度不够深刻,有很多人不能感受到,不能“一看就懂”。而最近想到了几个例子,今天再来谈一谈。
当我们说一个道理的时候,其实说的是某种规律。规律背后都会有一套体系在运转,虽然看上去只是一句话,但是背后是有一堆东西在支撑。这其实是黑盒与白盒的区别(参见《刻意学习》P140)。这说像别人给你说段子,段子只有几句话,你听了后坏坏地笑了,却说“我没听懂啊,你这个老司机”。但是内心却想,有内涵啊,这个内涵就是将说未说的信息。
道理也是一样的。当你听到一个道理,也是要想想道理背后是什么原理。千万不要变成,道理一进到你耳朵,你一听好像是那么回事,然后说自己懂了,但是在实际生活中却忘记运用了。
忘记用了就完蛋了。如果你不能在关键时刻用上一个道理,武装你的行动,这就像你赤手空拳上战场,家里囤着万吨火药库,一样惨死。
“道理我都懂”就是“我全认识你的钱”。
我们大家都认识钱。小时候就盼着过年收压岁钱,那时候毛爷爷从家长口袋里拿出来就会很兴奋,这个是钱。当你看到其他人口袋里掏出钱的时候,你马上就知道那是一张钱,而不是一张手纸。
同理,当你听到其他人说一句话,你马上说“道理我都懂”,其实就像认识了其他人手里的钱一样,你在大声告诉别人“我知道那是钱”。
但是问题来了,那是别人的钱!不是你的钱!
所以有人说,“道理我都懂,为什么过不好一生”,在我看来,其实是和“我在银行看到了几箱的现钞,可是为什么我还是没钱”是一个意思。
你看到的听到的都是别人有意无意呈现给你的,而不会是你自己头脑里生长出来的。除非你自己能从口袋里掏出钱,除非你自己能践行这个道理,否则不管是道理还是钱,都和你没有什么关系。
说到钱的问题,我们可能会羡慕那些真正赚到财富的企业家,因为他们口袋里有真金白银。但是好像我没见过谁会羡慕银行的点钞员,如果按照“道理我都懂”的逻辑,这些人应该才是最值得大家羡慕的人,因为每天可以见到很多钱而且还是连号的。
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如此明朗,换到个人成长却变得模糊不清。我们低下认知能力,是阻碍我们进步的主要原因。
生活中尽量避免与喜欢说“道理我都懂”的人深交,因为这些人不光不去践行,反而喜欢乱说话。这就像有的人不光不去努力赚钱,反而以在银行看白花花的钞票为乐,对着毛爷爷说,这个钱我认识,这张我也认识,每一张我还认识……然后光靠看钞票当饭吃,然后却又到处问,为什么我会饿……这样不是挺活该的么?
分析到这里,你会不会觉得这种行为有病?有病就治病,下次看到其他人口袋里的钱掏出来的时候,淡定一些。不要因为你认识那些钱而兴奋,因为到现在国人还有谁不认钱?相反地,从自己口袋里也掏一张出来说,老哥我也有,这样更会让对方感觉,你我本是一路人。
现在好像没什么人说“我是屌丝我光荣”,大家更爱说,“要和土豪做朋友”。而这也意味着,你自己也要是个口袋里能掏出钱的人。那一张张货币,就代表你能践行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