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郭德纲的相声,不适合孩子听,屎啊鸟啊太多!也有人能说,听相声,听的就是这种俗劲儿,太高大上了就不是相声了。
很难想象,如果没有郭德纲和德云社,相声,这一传统艺术发展到今天会变成什么样子?甚至还存不存在?
相声,其实和二人转一样,由原先的街头表演,通过马季姜昆等一代人的努力,把相声搬到了电视的舞台上,成为了大众娱乐的节目,后来不知不觉,大家觉得相声不那么搞笑了,高大上的东西太多了,反而觉得那不是以前的那种相声。
直到郭德纲的出现,将相声搬回到了剧场,还得花钱买票才能看!于是乎“主流”们开始不乐意了:我们千辛万苦,把相声脱离的俗套,搬上了华丽的舞台,你郭德纲和德云社是什么鬼?关键是:你居然还挣钱了?!
他们忘了,艺术来源于生活也服务于生活,相声本来就是来源已街头大众,俗,才是他的生命力,如同歌剧离不开舞台,相声也离不开生活和人群。
当然,回归到郭德纲的本身,仅仅靠观众喜欢远远不够,自己必须有真能耐才行,看过《相声有新人》的节目,才明白郭德纲的相声功底之深,专业上的自信,在相声专业上,郭德纲的确有积累和很高的水平,跟自己同时代的同行比处于前列,这一切,看看他的博客微博就知道。
但是,和小品喜剧一样,观众是不管你的水平和功底的,水平再高,讲的不好笑,观众不喜欢,一样白搭,马季,马三立的相声太老了,姜昆一类的相声早已不接地气,只有郭德纲,只有德云社,人们心甘情愿地为他买票。
相声前辈们如果在天之灵看到这一幕,不知道是喜还是悲。
但是面对如今已经功成名就的郭德纲来说,谁又能理解他的苦与悲呢?
他曾经说过:不知我的苦,就别劝我大度!
曾经站在橱窗里,被人像猴子一样观赏,度日如年,忍无可忍终于爆发,看到观众们的留言后,又默默地回到橱窗……
青年时期的郭德纲,曾经三次去北京闯荡,想混出一番名堂。然而现实是残酷的,没钱没名的郭老师只能先从基层做起,在各小剧场、小戏院唱戏、打杂、做零工,一有机会就创作、表演自己的段子。最惨的时候,他卖掉小灵通只为换两个馒头,台下只有一个听众。
有一天演出晚了,公共汽车没了,只有一辆黑车,郭德纲摘了手表和司机说:“我没钱,只有表,拉吗?”司机扭头就开走了。郭老师用身上所有钱买了几个包子吃完,从市区走了20多公里,徒步回到大兴的出租屋里。在漆黑的公路上走着走着,郭德刚忍不住流下泪水。
多不容易啊,没办法,熬吧!他就是这样一点点熬出来的!
所以说,面对如今的聚光灯下,人们纷纷称赞他“复兴了相声”的时候,不知道老郭心里究竟是什么滋味,如果他没有学相声,如果他放弃来北京,如果他不再坚持……各种人间冷暖,世态炎凉,他都尝了个遍,没有放弃说相声,与其说他拯救了相声,不如说是相声成就了他!
当然,一个人再优秀,再努力,单打独斗肯定是不行的,必须需要一个团队在背后经营,才能走得更远,时代在发展,科技日新月异,在互联网的传播下,郭德纲与德云社还有徒弟们互相影响,最后,郭德纲火了,德云社火了,徒弟们也都火了!
但是,人红了是非也就多了,任何一丁点的小瑕疵都会被放大,或许,这就是成功需要的代价吧!
不说了,还是去听听郭德纲的相声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