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觉得可以抱怨,也可以不抱怨,就如同父母抱怨你不如隔壁家邻居家谁谁家的小孩有出息一样。我们不能选择父母,父母当然也没法选择子女。所以抱怨是抱怨,真爱也是真爱。
我说不了什么大话,只能讲点自己的故事。
“永远都是凑合过的生活,完全无法追求自己想要的东西”其实这是我爷爷那一辈开始的,家庭条件非常不好,爷爷当过兵打过仗,退休回来在厂里做会计,后来工厂破产背负着贷款,下岗了整天无所事事,打牌为主。爸爸兄弟三人农民出身,辛辛苦苦打工、种地还债,大概穷人家的孩子争气罢了,终于摆脱了没有负债的日子。
但我爸强调的是“不能责怪他”,我爸这样既没有勇气面对自身局限、也没有意识应该为自己人生负责的人,为人父,唯一可做的,大概也就是将一切责任都推给无力反抗的孩子,然后在他的成长过程中,不断地加害吧。成为这样的父亲,也许有各种各样的原因。我爷爷没有良好的成长环境,没有条件接受充分的教育,并不是那个错的人。现在评判是最没意义的,不管是对我爸还是对我,现在他身体好,开心最重要。
我父母把我带到这个世界上,从小,贫穷,伴随着我,那种感觉是什么滋味呢?估计有些人这辈子就体会不到。人家小男孩有零食、有好看的鞋子、有零花钱,就我巴巴地看着人家,从小没有吃过什么好吃的,但我吃得最多是母乳,吃到三岁上幼儿园。或许我皮肤白,180+的身高就是这个原因吧!!小学的时候家里开了小卖部,偷吃方便面还有那种廉价的糖果,真的好吃,就连那个该死的甘蔗,都是偷偷拿出来一节几个人平分,还觉得真好吃,你知道那种感觉吗?上街不敢要东西,所以很羡慕我家邻居家的小孩,想要什么就会说,大部分她都能得到,但父母交给我的是不和别人比吃穿,咱只管学习,好我就拼命学习,我就学习,一上街,稍微有点贵的,不买,然后回来的时候,在路上说一路今天又花了多少钱,又花了多少钱,又花了多少钱!这就是我小学三年级以前的生活状态。
时过境迁,生活越来越好了。那时十六岁了,刚踏入高中是大门,很想帅帅的,但你知道那种渴望变成一个什么形象有多让人自卑吗?你知道要兼顾学业还要克制青春期蠢蠢欲动的小心思的难过吗?然后,我也想清爽干净,充满活力,也想和同学和异性交朋友,可我的眼神已经不行了,就是那种抑郁,闪躲的眼神,我还敢吗?我一打电话,妈妈又是各种抱怨,明明身体极度不好,还是拼命挣钱,然后干完还各种这疼那疼,我说上医院看啊,她就说上医院看干啥,又得花钱……这种类似的事真的太多了……反正我就是这么长大的,不敢太花钱,时常有种愧疚感恐惧感,自卑,自大,不敢出风头,不敢求他人,怕拒绝,不敢开玩笑,太敏感,情商也不高……
在大学的时候呢,为人处世上面假装不卑不亢不小家子气,很多人都说我是高富帅,我也从来不解释,也从来没和别人说过家里真正的事情!物质方面,因为上的大学俗称贵族学校,大学同学家境都很好,有一些攀比风气也很正常,虽然不会明说,看一眼吃穿用就基本能判断是不是一个圈子里的人。其他方面我还是挺节省的,同学间下馆子也会去,稍微贵一点也会心疼,但肯定不会明说。学习方面,一直不卑不亢,不慌不忙。这就毕业了没有一点点光鲜的点,可以拿得出手,于是选择了学习新的语言,出国以此学点东西和经验,国外学校真心不太难,家里也很支持,但我觉得很无力,会抱怨,可是知道抱怨没用。明白自身的局限性,自卑又自傲。
养儿方知父母恩”,也许只要我为人父母的时候,才能体验到那一份艰辛和酸涩。所以感谢父母,给了我一个健康的身体,一张中等的颜值,以及满满的爱和支持。
前段时间看《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的第一条里,有一句话:“在刺激与回应之间,人有选择的自由。”深刻的让我意识到,我有这种自由,作为一个大学生,心智也达到了能够使用这种自由的程度。家庭给予的刺激,可以选择黯然神伤,也可以选择不去理会,也可以选择主动做些什么来保护自己心理上不受进一步伤害。与别人客观上的家境差距,我可以选择自卑然后封闭自己,也可以选择勇敢接触看看家境是否真的有那么大影响,更可以选择让自己成为更加优秀的存在。但这个过程是艰难又反复的,远不如抱怨那么轻松。但想要从原生家庭的烙印中突破蜕变,只有走这条把一切改变的责任都扛在自己肩上的道路。
感恩或抱怨自己的家庭出身,其实都是一种选择。父母首先是人,然后才是父母。父母也有自身的局限。但毕竟在这个世界上,能像父母一样坦诚相待、全心付出的人已经屈指可数了。有多少人对外人笑脸相迎,而对亲人倍加苛责。人性如此,顺应人性固然会获得短暂的快乐。克服人性会让人不适,对父母多一份体谅、少一声苛责,那是一份并不是人人都能做到的勇敢、坚守和责任。
所以说卸下情绪的重担,让人轻装上阵。因为一切将理由归于他人的想法时候,都是在将自己的能动性拱手让人。现在的我经济尚未独立,也许觉得各方面都受限。但无论什么阶段,都应做好当下可做的事,走好当下可走的路。
¡Ánimo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