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有一本书能对自己特别有帮助,应该说有很多,而卡佛的《大教堂》对一个人如何面对生活的平庸,是深有启发的。
《大教堂》是美国小说家雷蒙德.卡佛的短篇集。讲述了贫困、无望的生活状态下,直面绝望的底层人,尽管彼此艰辛于交流和沟通,但是仍然有和解,有放下抵触的姿态,不论整理好或无力整理好支离破碎,都得接纳。
曾经因生活的变故,导致自己很长一段时间,没有从各种困境里走出来,每天对外面世界既恐惧,又不感兴趣,只用读书,音乐来对现实抵抗。那段时日,把自己扎进封闭的空间里,阅读《大教堂》,就是对生活叠加认识,进而疗愈创伤的过程。
《大教堂》时常带来更加怅然、越加苦楚的心灵触动,为何还要喜爱它,读它呢?
一个人,如果有幸遇到一位精神导师引领,定会健康成长。可是,没有几个人能有那么荣幸,大多数普通人,尤其最底层人,只配备了打不死的硬骨头。往往真正推动一个人茁壮成长的,恰恰是逆境中给予你打击,打得你连哭都没处哭的那个挫败,那个生活。只有看到生活的全部面貌,才能理解苟且着讨生活的人,才能连接外部世界。这是《大教堂》给我的认识。
曾经长期的封闭,使自己成为与现实世界脱节的人,养成了游离于人群的习惯,总感到这个世界对我来说是陌生的,是别人的,正应了那句“偶开天眼觑红尘,可怜身是眼中人”。
《大教堂》告诉我:不要低估了生活的高度,而且,这就是你自己的生活。
可不是嘛,有时候特别荒诞,就像小说这个片段:一个朋友来家过夜,主人无所适从,聊天找不到话题,吃饭代替交流,就不停地吃,“就像吃完这顿没有下顿了”。或者:如小说写的急着去找人算账,可是被面包的味道吸引,然后,一起坐下来吃起了面包,聊起了家常……正可谓生活远远高于艺术。它影响到我对生活的理解:生活的可爱之处,很多时候并不高大尚,就跟饥肠辘辘着对喜欢的人说我不饿一样。就是扛着不堪继续向前跑的常态。
在写作上,《大教堂》让我学会去关注身边人,关注社会。卡佛就是从底层走出来的作家,他笔下的角色都曾跟他一样,没钱,不停地换工作,黑天白夜连轴打工。他说“所有我的小说都与我自己的生活有关”。
“文学能让我们意识到自己的匮乏,还有生活中那些已经削弱我们并正在让我们气喘吁吁的东西”。这也是卡佛给我的启发。
一个创作者,首先要能洞察一切,要具有敏感性。世上所有的好作品,都写到普通人,写孤独、未知、被动下的坚持。就文学素养,不断提高,是自己永不能放弃的追求和行动。
《大教堂》里的那些故事走向,没有扭转路线,可是他让我在庸常的生活里,透过这些失望,去寻找现实中另外一种生命的鲜活途径——勇往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