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父亲是一位中文教师,不爱说话,常年穿一件白色衬衫,天气最热时也只解开一粒扣子。他总是不苟言笑,眼睛里总有一些我看不懂的东西。
父亲去世后,我和母亲收拾他的遗物时,意外的在父亲最爱的那本书里发现了一张老照片。里面两个少年皆是白衣黑裤,青春年纪。虽只是背影,也能判断出左边肩膀宽的那个人是我的父亲,而另一位,却是我从未见过的身影。我十分不解,若是不重要的人,何必将照片留存至今,还放在他最珍贵的鲁迅先生的文集里,但若是重要,为何从未听父亲提起过他的这位朋友。我问母亲,这位男子是谁,母亲拿起照片,没有回答我,径直走进了房间。
晚饭时,母亲红着眼睛走到饭厅,手里拿着一条项链,项链上的吊坠是一粒纽扣,十分别致。母亲讲了一个故事给我,我叫它“似是故人来”。
父亲年轻时曾到北国求学,父亲向来话少,也从未交过朋友,到了千里之外的北方,更是少言寡语,因此,连一起上课学习的同学也并未与父亲结缘。南方出身的父亲在第一年便忍受不了北方的严寒,生了一场大病。父亲倔强,不肯因生病耽误学习,便一直带病上课,直到后来病情加重,甚至接连几日缠绵病榻卧床不起。生活起居全靠一位与他同住的张姓室友。原本父亲是不肯将自己托付于他人的,但耐不住那位室友的好言相劝,父亲便不好再推辞,接受了他的帮助,心下想着以后怎样还这个人情。在这位室友的悉心照顾下,父亲的病终于痊愈。而这几日的相处,父亲发现,这位室友在学问见识上与他的想法常常不谋而合,两人总是在一些问题上抱有相似的看法。于是他们认定对方是自己的知己。
交了朋友之后的父亲,在学校的生活更加愉快。读书读到令人拍案叫绝之处可以与人分享,是父亲最高兴的事情,而那位室友,就是可以与父亲分享书中精妙的知己。渐渐的,内向的父亲脸上也有了笑容,与别人相处也不再相顾无言,反而能主动说两句玩笑话。身边的同学也都说父亲与室友两人一个南一个北,却能相处的好像双生子一般,好像谁也离不开另一个似的。
TB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