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3日,韩大爷的杂货铺和谈写作专题联合在简书大学堂举办了一次免费的线上分享,活动上线短短两天时间,直播参与人数高达2000人。
简书大学堂联合谈写作专题特派副编:田宝谈写作,对这位简书大学堂的明星导师进行了一次专访。
听了韩大爷的公开课有没有觉得不够过瘾呐?不过瘾没关系,我们收集了大家想问的问题,总结成十一个要点,向韩大爷发问哦~
全是干货,独家报道。
小伙伴们快来看一看有没有你想知道的吧!
你在希望渺茫时是如何坚持的?
无论遇到任何问题,我都会跳出来跟自己对话。比如你说,当我在写作的时候感到希望渺茫,其实这种现象在我身上发生得比较少,但也确实出现过。
然后我就扒皮挖馅儿的问自己呗:你为啥要希望渺茫呢?渺茫啥呢?请抛开面子,坦诚回答我一下。
结果另一个“我”说:嗨,无非就是三方面呗,要么对自己的天赋感到渺茫,要么对自己的能力感到渺茫,要么对整个竞争环境、前途感到渺茫。
最后就是客观理性地分析问题,然后逐个击破:
第一,天赋这玩意,又玄又飘,是你可控范围之外的,你要真指望天赋这东西,那你就放弃;要么你就甭去想它,事实上除了极个别几位大师以外,大多数优秀作家都不是靠天赋熬出头的。
第二,如果你是对自己能力感到渺茫,这就好办了,甭矫情,跟名师大家或优质作品对照一下,然后缺啥学啥,缺啥补啥就行了。
第三,如果是对什么前途和环境感到渺茫,试问你在哪个行业想杀进前列,不需要自己付出心血呢?更何况现在的市场上表面看是各种内容饱和,但冷静观察一下你会发现:真正有水准的好作品,还是太太太太稀缺了,对于一个本事的人来讲,前途永远是光明的。且好在,本事能练出来。
于是,就不渺茫了。
韩大爷的日常是怎么过的?留给写作的时间有多少?
我的日常和大家都一样,一样的吃饭睡觉,然后工作工作,休息休息,偶尔娱乐一下。
但比较幸运的是,我目前做的工作,基本都是自己的兴趣所在:想东西、学东西、写东西、讲东西,所以平时确实忙到脚打后脑勺,但不觉得累,比较舒服一点。
日常上如果有点不一样的地方,可能是我自己独处的时间会比较多,喜欢一个人待着,当然因为工作需要要和海量的人和事打交道,但还是总会给自己留足够的独处时间,总感觉不独处的话像是被剥夺了寿命一样哈哈。
关于“留给写作多长时间”的问题,在以前的几次采访中几乎每次都被问道到,说实话这个问题在我这里是不存在的。我从不认为写东西跟过日子是可以区分开的事情,简直就是融为一体的。
如果硬性切割开,那无非就是打字的那点时间算是“专门用来写东西的”。
但生活本身就是写作啊,这世界上有那么多有意思的人和事值得我们体察,把握,回味和思考不是么?在我这里锅、碗、瓢、盆、柴、米、油、盐,一个眼神一个动作都可以生发出许多素材和想法。我甚至觉得人的生命太短暂,全部拿来写都写不完的。
所以说我吃饭的时候在写作,走路的时候在写作,做梦的时候在写作,上厕所的时候在写作,写作的时候也在写作。
有人问我整天都在忙什么?我回答很简单啊:写东西以及,为写东西做准备。
韩大爷为什么一直有素材可写?
啊,这个问题确实好多人都在问,不光读者还有些作者朋友,大家都觉得这事挺“狠”的哈哈,就是有很多人看了我的文章会发现:“不是吧,这都能被你拿来写出这么多!”或者“同样过的是日子,同样经历过某件事,我怎么就没想到呢?”
其实这并不是多么玄奥高端的技能,也跟天赋没多大关系。
原本我以为,可能是我遗传母亲,天生比较敏感的性格特质,可我后来又发现,母亲按理说比我还敏感,但她也想不到那么多的。
开设写作精进课后,我又反复地想,终于想透了其中的原因,也把这个原理教给过学员:就是一方面,有意识地去训练自己关照和体察万事万物的能力,注意是关照和体察,这个如果解释的话需要展开太多,平时有意识地提醒自己就好了,习惯之后的你并不会觉得头疼或累,它渐渐会内化成你的潜意识行为,而且事实证明,培养起这方面以后,收获的幸福感和充盈感也是双倍的。
最根本最重要的,其实是另一个方面。那就是因为我从很早之前,就有了一个爱好,那就是疯狂的读书,且比较杂,有文学、哲学、管理学、人类学、经济学、心理学、传播学等等人文社会学科吧,因为当时有个愿望:一是想搞懂人这东西到底是怎么回事,二是想知道这整个社会到底是怎么运行的。
读完之后就感觉,整个人都开了,我跟学员说是一种以理性加持的感性,感觉像是身体周围漂浮着无数的颗粒,又像是气体,不好形容,总之就是:看待人与事物的角度多元多维以后,就感觉指哪打哪,脑子里有了基本的框架,地盘和触角。
我自己总结了有上百种小理论啊,思维方式与思考方法啊,各种原理和应用啊,它们都是我压箱底的宝贝,更是藏在写东西表面下的强力引擎。
韩大爷为什么你单身呢?是不是太优秀了?
我真的想说:“唉,确实是因为自己太优秀,高处不胜寒啊”(哈哈)。
然而并没有。
感情是没有什么原理和公式,甚至是不讲道理的。
哪怕是一些所谓的情感大师,教育起别人来头头是道,结果一放在自己的情感世界里,烂摊子一堆。
我在爱情方面确实是不够成熟,目前也并不适合做一个好的伴侣吧,可能是这样。
有过一些谈不上好坏的经历后,就觉得这事真的不能急,不能将就不能凑合,不能想当然不能虎躯一震脑门一热,我原来一直觉得“等一个对的人”是种极不负责且弱智的说法,但生活还是让我见到了它的伟力。
仿佛老天爷跟人说:“哎,你看,我把所有的真理都赐予你们,你们几乎可以凭他们去追求和掌控住自己想要的一切;然而我也是要面子的,就在爱情这个领域,让你无能为力一下,发挥一下命运的偶然,展示一下我存在的必要吧。”
也许真的是这样。
另外请广大人民群众注意:凡是声称自己因为太优秀,曲高和寡,由于追逐伟大事业导致疏忽了爱情,空虚寂寞冷的雄性动物,都是臭流氓。
如何快速涨粉和实现知识变现?
我耳闻过一些“网络专家”们的“伟大论断”,教你如何用各种各样的套路在多少多少天内圈粉、拉关注、搞运营、撸人民币。
这个我不置可否,可能每个人的经验心得不一样吧,如果你信这个,不需要听我讲,直接报个班就够了,他们在这方面比我专业太多。
然而要是发表点我个人的偏见呢,我不太提倡这么做,自己也几乎是简单粗暴的运营方式。熟悉我的读者都知道,我只会发个文、配个图,吆喝一声想转载的话联系经纪人,然后就没了。我是技术白痴。
不过我听过一句比较实在的话:先把你肚子里的货有底气地给我拍到桌子上,然后再搞粉丝经济。
嗯,然后你也看到了,我就一直这么做。
不接商业广告,不参与互推,不写含有社交币的文字,不追热点,不玩标题党,像条死狗一样装清高,把所有的精力收回来,一门心思地扩充硬实力。
我当然希望能有好多人关注我啊,最近自己在简书上无论是点赞数还是关注数都升到了第二位,我也是发自内心的高兴,不过……我在这之前首先想的是……如果哪天真的有那么多人来看我,我给他们看什么?
缺乏逻辑,没有深度,不知道自己适合写什么,怎么办?
这看起来是三个问题。
先说逻辑的问题:这类问题的特点在于其重要,但又不难。大家不要因为被人评价“你的语言缺乏逻辑”就吓得战战兢兢,逻辑一词看似高大上,但起码在信息传播领域,也就是个表达次序的问题。具体如何训练呢?第一,与说话逻辑性强的人多聊,或多听他们谈话。第二,多去读一些名师大家的好作品,尤其是杂文,如果精力允许,看一点入门级的学术书也是可以的,因为在它们那里,逻辑是生命线,不敢有丝毫马虎。潜移默化的熏陶要比死啃逻辑学教材管用的得多,也快得多。
然后是深度的问题:没必要为了显得深刻而深刻,先说人话,在此基础上把话说得清楚有条理,深刻这东西,是需要作者在纸面之下一点点积累的,最终又彰显在字里行间。通过让别人品出你思考问题多角度、多维度,客观理性又有科学性,自然就能看出你是深刻的。关于这方面,还是建议多读优质内容,注意,是优质内容。
最后是“不知道自己适合写什么”的问题:可以从三个方面去探索——接近度、擅长度、或爱好程度。
其实对于一个纯新手来说,最重要的是立刻动笔,找到感觉,达到放松表达的境界。接下来再考虑写作方向的问题:哪个领域与我目前投身的领域交集较大?或哪类话题我比较擅长把握?或有没有哪个领域,我虽然目前还不太擅长,但十分感兴趣,这份浓厚的兴趣可以驱使我去学习?
如果到最后仍然是不知道自己适合写什么,那么也无妨,去读一些优质作品吧,你读的最多的是哪一类,基本上就等同于你的兴趣点在哪里,那你就去写你最爱读的一类主题吧。
效率问题,要去搜集信息、理解出来再写出来,时间比较长,该如何提高效率?
首先,我推测你写的不是小说或戏剧,因为小说虽然涉及到一点搜集信息,但并不需要作者去苦哈哈的理解,毕竟搜集的都是些简单基本的信息。那肯定也不是诗歌,诗歌更与搜集信息沾不上边。
排除下来,文学领域就只剩散文了。
散文当中所谓的搜集理解信息,是一个作者本应在选择走写作这条路之前就应当具备的一定的人文与社会科学素养,用我们的话讲:那是一个成熟作者必备的认知底盘。如果还需要一边写一边搜集理解这些所谓的信息,那么证明是自己在之前就没注意这方面的积累,欠了债了。这时需要作者抓紧拿出几个月的时间,把这笔债还上,千万别抱着投机侥幸的心理,否则你早晚自己就入不敷出。
举个很简单的例子:B作者由于缺乏最基本的积累,导致想描述某种人群的某种心理特征,汗都憋出来了也形容不好;结果换成A作者,一句话“他们活像阿Q”,立马就解决了问题。
这笔债不早点还上,差距只会越来越大。
当然,如果你想写一些网络的书评或者做知识转化,那可以去搞一些读快餐类书籍的突击方法,百度都能搜到很多,据说一天能读一本书……至于书怎么样,就不得而知了。
写作需要耐心,切忌过分追求效率,冷静想一下,咱们一秒钟就能消化的东西,难道读者就不能吗?那还留着作者有何用?当一个复制粘贴板?
确实是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事,在这一点上,与地球上的大多数行业,都是一样的。
小说如何磨练传神贴切的文笔?
相信很多写小说的同学都会有这样的问题,小说除了人物塑造与情节设计外,最吃重的,就是所谓的“笔法”了。
但我想先问一下写小说的同学:你知道刻画人物,从哪里开始写,怎么写,写到哪个程度,是传神的吗?你知道同样的一个事,你怎样去讲述,甚至是什么样的对话用什么样的口吻去说,是贴切的吗?你知道不尴尬的写法是什么样的吗?你知道夏天的西瓜如何去写,让人流口水吗?是的,你当然不知道,所以才问我啊。
但我如果这样教你:嗯,人物对话呢要体现人物性格,外貌呢要彰显形象特征,要善于用侧面描写交待正面信息,故事要讲得干净利落……这样你听完以后,仍然写不好的。
原因很简单,就好比记单词,没有放到语境中去,自然不知道它的多种用法与具体怎么用,更可怕的是,彼此都是孤立的知识点,一放到整体中,你就懵了。
所以,仍是不厌其烦地建议你,在报班或买书学习具体技巧的同时,平时多去赏析好作品,看得多了,品的透了,写的时候几乎是笔杆子自己在动,已经不觉得自己在用技巧了。
你想变成好的,首先得明确地知晓,什么样的才算是好的。
后期,我们还会做更多的访谈活动,那么,你想要谁来呢?你想问点啥呢?
在评论区留言告诉学堂菌,你想问哪个人什么问题~ 明星作者访谈,下一期,你来定!!!
欢迎关注公众号简书大学堂——这里的课程值千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