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过年,好像又找回了过年的感觉,这种感觉似乎很久没有过了。
当新年的钟声穿过夜空响彻千家万户,我那可爱的孩子就迫不及待的点起早已准备好的鞭炮,噼里啪啦一阵响,一时间,周围的鞭炮声也应和起来,接着五彩的烟花也腾空而起,在迎新的黑夜中怒放!我嫌冷,没有陪孩子下楼,只有他爸爸陪着。我一个人站在阳台,透过玻璃,看我的孩子点燃,躲闪,蹦跳,又上前寻找那一地的纸屑中有没有未炸开的。而烟花点燃后则“叽呦——一”声飞上了天,“嘣——”的一声巨响犹如天女散花般彩光四散。我静静地笑了,心窝深处仿佛有某种东西,让你觉得酸楚,觉得眼眶发热,觉得想流泪,也觉得是真的过年了!
三十年前的过年,似乎确凿比现在来的热闹!
“二十三糖瓜儿甜;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炖炖肉;二十七宰公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大年初一扭一扭。”当这首童谣唱起,年味儿就越来越浓了。家家都在为过年准备这准备那的,俗称“忙年”。邻居们互相见了就问“年忙得怎样了?”答曰“就差馒头沒蒸了”“就差丸子没炸了”“哎呀,豆腐还没磨呢”。
农历二十四,是我们北方的小年,又是祭灶日。每到这天,大人都要用旧单子把床罩好,自己也穿上罩褂,戴上方巾,用长扫帚把家里每一间屋子都扫的干干净净,屋顶、大梁上的蜘蛛网、灰尘都要清理干净。灶屋就更不要说了,一年烟熏火燎的,到处乌黑,就更要费些力气。到了晚上,家家都要在灶旁贴上灶神,这副年画上坐着灶王爷爷和灶王奶奶,两边写着“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灶神贴好以后,大人们又要在灶膛里放一把黄豆,再把一大把干黄豆杆包在大红纸里,然后边烧边祷告,无非是一些让灶神保佑来年丰收,家人安的话。
接下来的几天都是忙年货。磨豆腐、炖肉自不必说,最讲究的是炸丸子。从早上吃过饭,大人们就开始忙了。先是把吃饭用的方桌搬到院子中间,让大一点的孩子将其刷干净。大人们则带着小一些的孩子去地窖里扒萝卜。因为地窖保暖,这些萝卜颜色仍然保留了当初的鲜艳。待到把身上的泥巴洗净,那好看的紫,鲜艳的红,仿佛都要溢出水来,怎么看都像一个涂了满脸灰的淘气孩子被父母洗了个澡,清爽又水灵!桌子和萝卜都晾干了,就开始切萝卜。切萝卜最考验刀工。萝卜切片切厚了,萝卜丁就粗,炸出的丸子就显得粗糙,不好看。萝卜片切的太薄,萝卜丁就太碎,炸出的丸子又不好吃。所以每家每户都要选刀工好的切萝卜。村庄上如果有谁刀工出了名,那其他的人家没切萝卜的总会提醒切萝卜的那位说:“好好切,看能切得像谁谁一样吗?”当这些漂亮的小东西变成了细丁的时候,似乎更美了。那些溢出的红的紫的颜色,把白色的肉也染上了,面前大瓦盆里放的好像都是涂了胭脂的小精灵呢!这时,该放面粉掺和了,面粉和萝卜也要有个比例才好。当面粉和萝卜丁掺好后,炸丸子的准备工作基本做好了。
锅洗好以后,在锅底架上木柴,生火,放油。烧到油热,丸子开始下锅。每一个丸子下锅时,都要发出“哧哧”的声音,大人们用铁笊篱将丸子翻来翻去,不一会浑身焦黄的丸子就出锅了,整个院子里都弥漫着香味。嘴馋的孩子们哪还能禁得住诱惑,早就伸头伸脑的往锅边转悠了。摊上脾气好的父母,就会把孩子拉出去,柔声告诉他:“炸好了,就给宝贝们送来,在外等着!”摊上脾气不好的父母,就会用眼狠狠的瞪孩子,示意他赶快出去,更有甚者会把孩子狠掐一下,拽出去,还不许孩子喊。说来说去,都是因为怕孩子说“吃丸子”,因为一说吃,锅里的油就一下子被锅吃没了。也不知是真是假,反正家家都是如此!仅炸丸子就要忙上一整天。蒸馒头时,馒头如果裂开了,得说是笑!总之,不管该说什么,不该说什么,都是人们对新年的无限美好期望。
一大缸的馒头,一大筛丸子,半缸腌肉,如果你还没什么概念,那就告诉你吧,这些年货,足够一个五口之家,吃上整整一个月。在正月那些冰天雪地的日子,一家人就围炉而坐,拉家常,看电视,打牌。再也不要为忙做这饭那饭操心了。那可真正是新年正月,一年中大人孩子最清闲的时光。
除夕这天,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幸福的笑。早上早早吃过饭,就忙着写对联、贴对联。贴对联是用面粉做成的浆糊。三年内无丧事的人家都贴着红纸对联,三年内有丧事的人家贴蓝纸对联,如果当年家中有丧事的则不贴对联。贴对联最忙的要数那些上学的大孩子。“五谷丰登”要贴在粮缸上。“招财进宝”要贴在箱柜上。“川流不息”要贴在水井上,“六畜平安”要贴在猪圈上,让猪也沾沾福气,长得更肥。像“喜居宝地千年旺,福照家门万事兴”“一帆风顺年年好,万事如意步步高”之类,多贴于大门上。贴完自家的就忙着跑去看别人家的,边看边读,说说笑笑,好不热闹。
贴完对联,就开始忙除夕的一顿大餐。每家每户,都要讲究丰盛,平时舍不得吃的,都要买来做好。必不可少的两道菜:一是鸡,一年到头图个吉祥;一是鱼,取义年年有余。除夕餐后,主妇们又要来一次打清荤。就是把用过的盛鸡鱼肉的盘子锅都要烧开水全部烫一遍,清清荤气,因为大年初一不许动荤,据说吃荤,养猪来年就不发了。清好烫过后,主妇们会在锅里放块豆腐,取富有之意,在水缸中放入桃枝,有辟邪之意。大有斋戒迎接新年第一天的味道。
春节联欢会开始后,一家老少围在电视机旁,小孩子看电视,大人包饺子,大多是白菜豆腐馅。当零点的钟声响起,大人们已经煮好饺子,喊那些熟睡的孩子起来揣元宝,不说是吃饺子。鞭炮声起,此起彼伏地响起来,但都很短暂。也有的人家买了小烟花,但都不舍得拿出来放,留在初一晚上聚集了很多小伙伴再放,有时一家放烟花,半个村庄的孩子都围来看,喊啊,叫啊,笑啊,那喜悦的笑声随着烟花冲击云霄。
我的孩子今年也放烟花,可是只有爸爸陪着,烟花如此绚烂,可惜没有了那一串串清脆的笑声。
初一大清早,鞭炮声就声声入耳了。孩子们也被早早地喊起来揣元宝。有心的人家在饺子里放一枚硬币,谁吃到了,谁有财气。有时为了吃到这个包硬币馅的饺子,孩子们都吃撑了,还猫着眼在那里找寻着。孩子们揣了一肚子的元宝,就开始给长辈拜年了。那时候,不叫红包,叫磕头钱。这些长辈,不仅仅是自己的爷爷奶奶爸爸和妈妈,还包括一个族里的所有长辈。有时,到了族里的长辈那里,长辈们还有没起床的,于是就跪在床边,撅着屁股,趴在地上咚咚咚的磕起头来,长辈给个块八角的,就高兴的要命!不像现在,不磕头,见面就塞红包。那时也不计较给多少,主要是表达对长辈的敬意,顺便讨个喜气,也不像现在,拿到红包后,孩子就要先数一数有几张票子。
磕头得来的钱,孩子们就拿去交给那些走街串巷的货郎。换来了陀螺,溜子等自己喜欢的小东西。碰上大冷天,满村的孩子都去冰上打陀螺,那笑声都震落了房檐上的冰凌子。
整整一个月,人们就这样,在新年的兴奋,热闹中笑着,过着。
我的孩子放完鞭炮、烟花,从楼下跑上来,问我烟花好不好看,我说:“好看,有你放鞭炮,放烟花,才像过年!”孩子又问道:“那以前就不像过年吗?”我忙揽他入怀,喃喃道:“像,像,你长大了能放鞭炮了,就更像过年了”。
我的亲爱的孩子哪里知道,今年的烟花他要是在三十年前点燃,会有多少孩子簇拥在他的周围,拍手欢笑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