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分一夜停 阴魄最晶荧——咏秋分古诗词赏析(三)

秋分一夜停   阴魄最晶荧

——咏秋分古诗词赏析(三)

王传学


南北朝诗人庾信的《和侃法师三绝诗·其二》,写秋分日送别友人侃法师回归江南,表现了浓郁的故国之思:

客游经岁月,羇旅故情多。

近学衡阳雁,秋分俱渡河。

这是南北朝诗人庾信的一首秋分送别诗。《升庵诗话》评庾信为:“梁之冠绝、唐之先鞭。”杜甫评价他是:“庾信文章老更成,凌云健笔意纵横。”

侯景之乱时,庾信逃往江陵。后奉命出使西魏,因梁国为西魏所灭,遂留居北方,官至车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世称“庾开府”。

留居北方的诗人,并没有抛开家国情怀,反而越爱越深,写下诸多情深哀思之句,诸如“燕客思辽水,秦人望陇头”、“眼前一杯酒,谁论身后名”等等。这首《和侃法师三绝诗》,也是这样一组情多哀思之作。第一首与第三首恰恰可以作为这一首的注脚。

“客游经岁月”,云客居长安之久,故而生出“回首河堤望”(其三),家国三千里的思念之情。

“羇旅故情多”,羇旅他乡之久,则故乡之情越多。只有离开了家乡,失去了故国,才知道自己多么像一个无根的浮萍。这里的“故情”与其三中的“旧国”相呼应,“谁言旧国人,到在他乡别。”

“近学衡阳雁”,而我不得渡,与“看君马向南”(其一),而我不得归,是一个意思,即衡阳雁、马、法师你们皆可南归,独我归不得,思念至此,如何不落泪?

“秋分俱渡河”,交代了送别法师的时间,即“秋分”时节。而送别的地点,则在第一首“秦关望楚路,灞岸想江潭”里有所交代。“秦关”“灞岸”,是送别法师的地点,即长安。“望楚路”“想江潭”,则交代了法师要去的地方,也即诗人的故乡与故国,即梁国,长江之畔。

诗中最绝妙之处,莫过于一个“渡”字。这个“渡”字,是国与国之间的界限,也是人生不同道路的抉择。在一个世界想要渡到另一个世界,何其之难。特别是永远抵达不了的故国,那就只能“不堪回首月明中”了。

在群雁南渡之际,诗人多想学着衡阳雁一样,在秋分时节渡过黄河一起南飞。在现实中,却只能“回首河堤望,眷眷嗟离绝。”

秋分节气恰好遇上中秋节日,唐代诗人李频写下《中秋对月》,用生动的语言描绘了秋分、中秋月夜的美丽景象,通过丰富的想象和细腻的笔触,让读者感受到中秋之夜的宁静与美好:

秋分一夜停,阴魄最晶荧。

好是生沧海,徐看历杳冥。

层空疑洗色,万怪想潜形。

他夕无相类,晨鸡不可听。

这首诗用生动的语言描绘了秋分、中秋月夜的美丽景象,通过丰富的想象和细腻的笔触,让我们仿佛置身于那皎洁的月光之下,感受着中秋之夜的宁静与美好。

秋分之夜,万物似已沉入月华的洗礼,忽觉时光都静了声。李频《中秋对月》一诗,字字皆成画卷,句句皆生禅意,恰似一场穿越时空的清供美学对话。

“秋分一夜停,阴魄最晶荧”,秋分日的这一夜,时间仿佛静止一般。而月亮,是出奇地明亮。诗人以“停”字状夜,将时光凝于此刻。而“晶荧”二字,又写出月之魂魄晶莹剔透,月之光晖皎洁明亮。

“好是生沧海,徐看厯杳冥”,此句之妙,在于其意象之深。沧海生于此刻,非谓实景,乃心造之境。月华如练,横贯汪洋,恍若天地间最澄明的画卷。而“徐看厯杳冥”,则将观者引入一层层深邃的幽冥之中,月为灯,夜为幕,万物皆在此刻隐入朦胧。

“层空疑洗色,万怪想潜形”,高空的月色像被洗过一样干净明亮。天空层层染开,似被仙子轻抚过的绢帛,连平日里觉得可怖之影,此刻也隐于这皓月之下,不敢造次。此二句,既写月之明,又写夜之静,更写人心之净,三重境界,层层递进。

“他夕无相类,晨鸡不可听”,此句道尽中秋之月独特之处。他日之月,或有圆缺,或有阴晴。唯此夜之月,圆润无瑕,明亮如镜。而晨鸡之鸣,虽报晓之声,却怎及得上这无声之月,道尽天地间最深的宁静?

读罢此诗,恍若置身于沧海之间,与月共舞,与夜同眠。诗人以诗为媒,邀吾等共赏这中秋之夜月,实则是在诉说一种生活美学——于喧嚣中寻静谧,于繁忙里觅清欢。此等意境,恰似吾等传统文化爱好者所追求的清供之道,以物载道,以心会意。

北宋诗人韩琦的《庚戌秋分》,描写秋风时节的自然景象,展现了文人宴集、珍惜时光的情怀:

淅淅风清叶未凋,秋分残景自萧条。

禾头无耳时微旱,蚊嘴生花毒渐消。

钱迸嫩苔陈阁静,字横宾雁楚天遥。

西园宴集偏宜夜,坐看圆蟾过丽谯。

《庚戌秋分》是北宋名臣韩琦创作的一首秋分节气诗,作于北宋熙宁三年(公元1070年)庚戌年秋分日。

首联“淅淅风清叶未凋,秋分残景自萧条”,介绍了秋分时节的天气状况。“淅淅”是指轻微的风声。轻柔的西风拂面而来,空气中也透着一丝清凉;枝头树叶虽然逐渐变黄,不过此刻却尚未凋谢。秋分之际,残柳衰荷的景象显得极其萧条,实在令人心生感慨。诗人目睹郊野中的那些萧瑟景象,不免有些伤感。

颔联“禾头无耳时微旱,蚊嘴生花毒渐消”,杜甫《秋雨叹》中有“禾头生耳”句,描写了谷物经雨而生芽,预示着灾年的到来。而诗中的“禾头无耳”,说明庄稼长势良好,又有微旱,谷粒不会生芽,也就不必为农家收成而担心。下句写蚊嘴开始生花,毒性减低,即使被咬也不觉得很痒。这一句非常接地气,不仅表明诗人观察细致,而且也告诉后世一些生活常识,值得称道。

颈联“钱迸嫩苔陈阁静,字横宾雁楚天遥”,上句描写静态画面:古老的阁楼十分静谧,地面和墙角纷纷迸出青嫩的苔藓。“陈阁”是指古代陈国的旧楼,此处代指陈设讲究、雕梁画栋的亭阁。“钱苔”,即青苔,一个“迸”字,炼字讲究,刻画出嫩绿苔藓生机勃发的情景。

下句展现出一幅动态图景:天宇中的大雁人字横展,正不急不慢地飞向遥远的楚地。“宾雁”即鸿雁,暗指诗人难以抑制的乡愁。

这两句从地面写到天空,又是动静交替,给人以极大的遐想空间,彰显出诗人的诗歌底蕴。

尾联“西园宴集偏宜夜,坐看圆蟾过丽谯”,表达出一种珍惜时光、不负韶华的心情。秋分之夜,凉爽宜人,很适合在园中宴集游览,还可悠然地观看一轮玉盘,慢慢地从楼前隐去。

“丽谯,指城楼瞭望台,此处借代宴集场所。诗人希望诗友们可以趁此良辰美景,欢宵达旦,一边赏月,一边吟诗,暂时忘记得失荣辱,共同享受无拘无束的惬意生活。

这首节气诗,炼字讲究,技法高超,前段萧条景致与后段宴饮雅趣形成鲜明对照,体现宋代士大夫“哀而不伤”的审美取向。

该诗在《国语辞典》中被作为“秋分”平声用韵的典型例证。

宋代诗人刘一止的《次韵子我秋分一首》,描绘了秋分时节山中的美景,展现了山中的静谧与美丽,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淡泊宁静的生活态度:

山中秋已半,蓬荜晏方开。

不听夜虫话,焉知节物来。

紫珠犹卧穗,青蕊未浮杯。

欲射系书雁,非关烹不才。

诗题中的“子我”,即江子我,诗人的好友,是一位郎中。诗人还写有《次韵江子我郎中社饮一首》等应和诗。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刘一止于1130年9月23日在浙江省杭州市桐庐县鸬鹚山创作的秋分节气诗。该诗为秋分节气主题作品,与元稹同类题材诗作并列收录于多部秋分文化典籍。

此诗是诗人的代表作之一。全诗以秋分时节为背景,描绘了山中的景色和诗人的心境。

首联“山中秋已半,蓬荜晏方开”,点明了时节和地点。时令已到了中秋节气,山中天亮较晚,诗人居住的简陋房子很晚才开门。描绘了诗人在山中居所的简陋与宁静。

“不听夜虫话,焉知节物来”,若非听到夜虫的鸣唱,怎知秋意已经袭来。巧妙地将夜晚的虫鸣与节气的到来联系在一起,表现了秋分节气的氛围。

“紫珠犹卧穗,青蕊未浮杯”,山林中,紫色的果实仍挂在枝头,青色的花蕊尚未落入酒杯。进一步描绘了山中秋分时节的静谧与美丽。

尾联“欲射系书雁,非关烹不才”,意思是,想射下那传递书信的大雁,只是想看看有没有亲友寄来的书信,与自己的烹饪技术好坏无关。曲折地地表达了诗人对故乡亲友的思念之情。

这首诗是诗人在秋分时节,身处山中,感受到大自然的静谧与美丽而创作的。通过诗中的描绘,我们可以想象到诗人在这个时节,置身于山林之中,与大自然亲密接触,从而引发了内心深处的情感与思考。

每次读到这样的诗词,都会让人心生向往。秋分时节的山中,或许正是我们寻找心灵宁静的绝佳去处。希望大家都能在品读此诗中,感受那份静谧与诗意。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