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眼中的天才之所以卓越非凡,并非天资超人一等,而是付出了持续不断的努力。1万小时的锤炼是任何人从平凡变成世界级大师的必要条件。”——《异类》
相信我们当中很多人都听过著名的“一万小时定律”。
意思是说:要成为某个领域的专家,需要10000小时,按比例计算就是:如果每天工作八个小时,一周工作五天,那么成为一个领域的专家至少需要五年。
一、同样时间,结果不同
各行各业,超过一万工作时的大有人在,可为什么某个领域精通的专家却依然是极少数人?
同样是一万小时,有些人庸庸碌碌,有些人却可以成为精英。
这不禁引起我们反思,为此我们需要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为什么?
二、机械的重复,正在毁掉你自己
各个行业都不乏倚老卖老,经验论的人。
自以为每天在重复做同一件事情,同一项工作,所以自己很有经验,很有发言权,其实不然。
比如讲师,每天都在讲同一堂课,不断反复、重复的讲同样的内容,这是一件非常危险的事情!
因为一堂课可以重复的讲五年、十年,用五年的时间重复做第一年的事情,这和复读机本质上没什么太大的区别,反而浪费了宝贵时光。
相反,有一些人在讲同一个主题内容,却不断的创新,精进。
在刻意的提升和练习:
怎么样的表达可以更加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怎么样的结构更加清晰、合理、容易记忆?怎么样肢体和语气能够产生更大的感染力?
同样是一万小时的时间,但是结果却完全不同!
三、别让舒适区成为你前进的阻碍
我们重复一样工作至“自动化”的时候,最容易麻痹我们自己,让我们自己以为已经很好了,从而停止了前进的脚步!
许多刚一开始具有表达天赋的培训师、讲师,被上司夸奖,被领导器重,然后就下到市场里不断的讲课、讲课、讲课……,直到你已经可以熟练的串联、流畅的讲好一堂课,进入了自己的舒适区,然后告诉自己:“我已经可以胜任这个工作了”,“原来讲课也可以这么简单”,“讲课不就是这么回事吗”,“我已经不需要在公众演讲这个领域再精进了,我已经可以自动把知识内容链接起来,甚至张口就可以讲出许多市场案例”……可惜却止步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