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阅读像呼吸一样自然

非常有幸参加了橡果书院组织的《儿童阅读指导师初级认证课程》的学习,对魏智渊老师的了解,缘于他的《教师阅读地图》一书,后来,在魏老师的“小语咖啡馆”跟着魏老师学习,这次看到有这样能够免费参加的活动,毫不犹豫地报上了名。

在学习中,我认真地听每一次的课程,听完一遍后,再结合课后练习题,再次听,为了听懂听透,有的可能还需要反复听好几遍。在听的过程中,我还做下了不少的读书笔记,有时反复回放,有时还需要按下暂停键,记录思考后再继续听讲,这一段充实的学习之旅,让我懂得了什么是真正的阅读,不同年龄段的孩子应该读什么,应该如何指导孩子阅读,老师又该如何阅读等,许多原来困惑的东西在学习后也已经豁然开朗。

关于童书。我潜意识里一直认为童书就是适合儿童阅读的书。可是在听完了《什么是童书》这一节后,才明白并不是这样的,我们一直以为的一些童书,有的却并不是严格意外上的童书,如《草房子》一书,它属于青春文学,适合12岁以上的孩子读,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童书。而《伊索寓言》《希腊神话》则是给大人看的书,《叶圣陶作品集》也不是童书,只是成人以儿童的口吻写的书。因为儿童不同年龄段的不同特点,因此适合儿童阅读的书籍也是不同的,我们要根据儿童年龄特点为孩子们选择合适的书籍。

经典的童书是什么样子的?经典的童书中,因为儿童的自居作用,主角不应是批判性的,而是反思性的,经典的童书是以象征或隐喻的方式,曲折地复现了儿童的成长历程或特定问题,并潜意识里给儿童解决问题的方式,真正为儿童指明方向。也就是说,经典的童书会让儿童在阅读后,将自己放到书中去,生活中出现类似问题时,他们会从书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给孩子们指明方向。

关于绘本。我给自家孩子买了很多的绘本,种类丰富,从小看的关于人体知识、动物知识一类的绘本,再到故事,甚至还有各种各样的关于数学、物理、化学等的图画书。如果没有学习,我会一直认为这些带图画带字的书就是绘本。在听了《什么是绘本》这一章节后,才明白原来我所认为的好多绘本根本不是绘本。数学绘本、知识绘本就不是绘本。一直以为,孩子阅读绘本,一定要学到什么知识或者明白其中的道理,可是学习又改变了我原有的认知。绘本并不是用来做什么的,绘本的本质是“无为”的,也就是说绘本并不是为了直接完成某个明确目标而服务的。可是绘本又是“无不为”的,因为它可以同时达成数个目标,绘本的阅读、教学关键是让故事活起来。

明确了什么是童书、绘本,才能更好地为孩子选择最适合孩子当下阅读的书籍,才能更好地带孩子们阅读绘本、童书。了解了孩子们在阅读故事时,他的内心发生了什么,才能更好地发挥童书、绘本的作用。

童书于儿童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让儿童爱上阅读,让阅读像呼吸一样自然则成了家长和教师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要想让儿童们爱上阅读,首先我们得找到儿童不喜欢阅读的原因:低段识字量少,孩子不认识字,自然不喜欢阅读;还有的孩子天性活泼调皮,坐不住,因此也不喜欢阅读;还有一部分孩子不喜欢阅读则是父母或老师造成的,孩子阅读时,家长或老师干涉太多,甚至连一个错别字都不放过,时间久了,孩子自然也不喜欢了。可是浸润在故事中的儿童会更自信、更乐观,我们如何让儿童爱上阅读呢?首先为儿童打造阅读的环境,家里丰富的藏书,学校开放的图书馆,教室里的图书角等,都是引导孩子们爱上阅读的好地方。另外,我们还要为孩子们保证充分的阅读时间。在学校里的时候,我们可以在课表上排上阅读课,在家里的时候,我们可以在晚上固定全家阅读的时间,养成固定的规律,习惯成自然,阅读就会像呼吸一样自然,一天不阅读,孩子们就会觉得少了点什么了。

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进行阅读奖励,对于那些阅读量大、阅读品质高、进步大的孩子,可以给他们颁发奖状、证书;还可以进行阅读挑战,数量挑战,质量挑战等,一级级挑战,慢慢培养孩子阅读的好习惯。用导读、故事等来引导儿童爱上阅读也是非常好的方法。

学到的东西有很多,在生活中重在指导家长们如何为孩子选择恰当的书籍,在教学和生活中重在培养孩子们爱上阅读的好习惯。教室里打造图书角,让孩子们随时都能拿到自己喜欢的书籍。在家里有大量的藏书,为自己8岁的孩子创造舒适的阅读环境。充分利用课前、课堂的时间,给孩子们读故事、讲故事,引导孩子们走进书的世界。随着儿童年级的升高,逐渐尝试挑战长文阅读、一本书共读等,让阅读真正走进儿童生活,让阅读于儿童像呼吸一样自然。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