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小长假第三天:我的花花草草们

图片发自简书App

最喜三件事:读书、旅行与养花。

养花大概遗传自母亲。但我没有母亲养的好。母亲的小院一到春天,姹紫嫣红。牡丹、大丽花、月季、玫瑰,开得团团簇簇;石竹、小雏菊等也是见缝插针,热热闹闹。我最早认识的为数不多的几种花,都来自母亲的小院。

每次回家,都会跟母亲讨教养花的诀窍。母亲轻描淡写:“见干见湿,多晒太阳。”我遵嘱而行,但效果不佳。每年春天,都会张罗着养花,年底则是看着一摞的空盆惆怅。扪心自问,我足够用心,但怎么就养不好呢?

图片发自简书App

上图是2016年春天时的照片。当时在朋友圈向亲朋好友请教:“一个只能养活草的人,种点啥好呢?”那时阳台上只有几盆稀稀落落的吊兰之类的。朋友圈爱花人士颇多,热心支招。后来综合大家的建议,决定从“基本款”养起。于是,绿萝、吊兰、芦荟成了家里摆放最多的;长寿花、蟹爪兰、文竹也一盆盆开始往家搬。再后来,红掌、马蹄莲、蝴蝶兰也养得有模有样了。

图片发自简书App

总体来说,还是草多一些。

图片发自简书App

我的原则是,既然养不活花,那就养形态各异的草。去花市,看到好看的,就入手。慢慢也攒了几十盆了。不认识没关系,特意下载了一个叫“形色”的APP,慢慢认。

图片发自简书App

谈不上有多好看,但我喜欢。

图片发自简书App

图片发自简书App

图片发自简书App

图片发自简书App

图片发自简书App

养得多了,也自己总结,哪些花喜阴,哪些得多晒太阳,什么时候浇水,什么时候该换盆了。先生和女儿刚开始不以为然,后来看着阳台上日渐品种丰富,也不时过来瞧两眼,看我的眼神也有点“肃然起敬”。

不为无益之事,何以遣有涯之生。在心情烦闷时,莳花艺草也就成了我纾解情绪的方式。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