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诞节的前一天晚上,我和男友去电影院看了最近热评的一部电影——《芳华》,这部影片据说是冯小刚近年来最好的一部影片。我对所有的加了“最”标签的事物都充满了好奇,一定要自己亲眼所见,亲自感受,才能灭掉自己心里的那份焦灼。
看完影片后,自身的感受没有传说中那么神乎。也可能是没有经历过那个年代,没有办法去感受当年的情结。
男友评论说,影片的情节支离破碎。我并不认同,对于影片的情节,我认为凡是人拍出来的电影,总会带有个人的主观色彩在里面。冯小刚对作品的理解是这样子,所以他拍出来的作品就是这样子。
影片的男主是一个活雷锋,在林丁丁眼里,他是高高在上的,形象高大,是偶像级别的人物。
而这样一个偶像级别的人物,在战争中失去了一只手臂。从部队复员后后,在社会的底层为生活奔波,老婆嫌弃自己贫穷,没有能耐,跟着别的男人跑了。
一个人人尊称为活雷锋的人,一个战斗英雄,生活所给予的竟然是这种结局吗?
然而这并不是电影的结局,电影的最后,作者说,活雷锋最后和何小萍相依为命,活的很是坦然。
然而电影毕竟是电影,倘若真的让活雷锋以凄惨的后半生结束生命,那未必太残忍了,毕竟我们每一个人都有一个大团圆的梦想,都希望好人有好报。
但是在现实生活中,真的能如电影所演绎的一样吗?
我想,并不是所有的好人都将善终,也并不是所有的坏人都受到了惩罚。
写到这里,我想到了一个朋友。
我的这个朋友上大学期间,也有点儿活雷锋的感觉,我们尚且称呼她为A
大家都知道,大学宿舍的卫生,基本上是没有人愿意主动打扫的,然而,A呢,每个周五都一定要将宿舍的卫生打扫一遍,刚开始,其他人还听不好意思的,后来,也就习惯了。
A的大学生活,只有学习,吃饭。所以,每年的三好学生啊、优秀学生代表啊啥的,都被她包揽了。每次A拿到奖学金,都要请宿舍的其他人吃饭,第一次,大家还不好意思,久而久之,也就习惯了。
A总是在宿舍的舍友,甚至是班级里的同学有困难时,乐此不疲的帮助别人,久而久之,大家也都习惯了。
按理来讲,这样的人应该是大家最欢迎的。
然而,事事有点儿相反。
在同学眼里,A的生活习惯刻板,只知道学习,早上6点起床,影响了其他舍友的休息。
A虽然请大家吃饭,但每次基本上是在一家小餐馆,也只是炒菜米饭。
A虽然每次都打扫卫生,但是在其他人看来,宿舍的卫生是没有必要打扫的,A打扫了,反倒是显得其他人比较懒惰。
A虽然帮助同学,但是同学未必心底里感激。
……
A上课的时候总是一个人坐在最前面,A吃饭的时候,也总是一个人去食堂……
在我的印象中,大学四年,好像没有人真的感激过A,A总像个外来人,融不进去这个集体。
当然,A现在过得很好,最起码从世俗的一般评价标准来看,A生活的很幸福,比活雷锋幸福很多。
不是所有善良的人都将得到善报,也不是所有的坏人都将得到惩罚。
我们生活在这个由人构成的社会里,难免权衡着活着。
更何况,活着已经很不容易了。
善良不善良,有什么关系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