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的工资是6000,新来的9800,你会选择默默忍下,还是选择离开?
“凭什么?我兢兢业业三年,还不如一个新人?”
老板轻描淡写地说:“现在市场行情就是这样,不提高薪资招不到人。”
“那老员工的付出就不值得被尊重吗?”
那场争吵以我的辞职告终。跳槽到新公司后,我的薪资涨到了13000,工作内容差不多,却得到了应有的尊重。
然而昨天,前任老板突然打来电话:“回来吧,给你18000,我一直很看重你的能力。”
挂掉电话,我没有立即回复。别着急心动,这不是一个简单的选择题,而是一场职场博弈。
到底要不要回去?这事儿你会怎么选?做决定前,先看清这三个职场真相!
1
薪资倒挂,早就不是职场新鲜事
薪资倒挂已经成为许多行业的常态。老员工拿着低于市场价的工资,而新员工却以更高的薪资被引入。
某互联网大厂就曾爆出“应届生倒挂五年老员工”的闹剧,最终引发核心团队集体出走。这种“饮鸩止渴”的用人策略并不是老板想用,而是多种原因形成的。
这种现象背后隐藏着企业的算盘:老员工稳定性高,不太可能轻易离职,而新员工必须提供有竞争力的薪资才能吸引。
但新员工之所以能获得更高的薪酬,并不是他们能力出色,相反他们好多工作能力上跟老员工无法比较。
而他们的薪酬是由于整个行业的薪酬水平普遍提升,老员工的薪资制定是根据企业内部的薪酬增长机制,企业内部的和外部市场的变动无法同步。
很多老板宁愿等到员工提出离职才愿意加薪,因为他们赌的是大部分员工不会冒险换工作。
看清这一点,你就明白:忠诚需要有限度,无条件的忠诚反而会让你贬值。
2
是否要返回,还要看职场价值
18000的薪资听起来很诱人,但职场决策不能只看数字。你需要思考:
这份高薪是出于对你价值的真正认可,还是临时填补空缺的权宜之计?
返回后,你能否获得应有的尊重和发展空间?
公司的文化和氛围是否有所改善?
如果回去只是解决了短期薪资问题,但发展前景有限,那么很可能不久后你又会陷入同样的困境。
真正的职场价值不应体现在讨价还价上,而应体现在公司是否主动为你提供公平的待遇和成长空间。
就像某车企技术总监跳槽后,原公司开三倍薪资跪求他返岗,原以为是企业发现了他的不可替代性,回去公司也会更重视他一点,福利待遇自然也会更好一些,没成想三个月后直接空降一位有同样技术的人取而代之了。
个人与公司毕竟存在信息差,谁也不确定公司怎么规划的,作为个人,你是要赌一把还是想稳妥,都得想清楚咯!
3
职场去留决策,三思而后行
面对诱人的回头草,务必冷静思考以下三点:
-
比较整体待遇:除了月薪,还要考虑年终奖、晋升机会、工作氛围和通勤成本等。
-
评估信任基础:既然曾经有过不愉快的经历,信任能否真正修复是个问题。
思考职业规划:这个决定是否符合你的长期职业规划?不要为短期利益偏离轨道。
回去可能面临老同事的异样眼光,也可能因为这次“高薪回归”而被期望更高的工作表现。
真正聪明的职场人,懂得用"薪资锚点-成长曲线-信任成本"三维模型决策。
薪资要放在行业75分位对标,成长要看能否接触战略项目或获得关键赋能,而老板的"看重"必须经得起压力测试。
某员工面对老东家的加码挽留,要求参与并购项目并签署协议,用实质权力为信任背书。
如果企业不敢于为开出的薪资转化为书面承诺,所谓的“重视”可能只是自己的一厢情愿,是企业精致利己的算计,而个人只是其中的一枚小棋子。
在职场上,站在职业发展的十字路口踌躇不前时,比眼下薪资多少更重要的是要学会看清职场规则,真正值得回归的公司,会为了你重新构建薪酬体系,放手给你核心业务,并希望能用更多的福利、股权等锁住你。
而不是像某些企业把员工当兼职补丁,这样的企业即使当前开出天价薪资,也不过是一时的权宜之计,会让人陷入一个温水煮青蛙的陷阱。
因此,要不要回去,一定要理性分析,切不可盲目选择!
不光是薪资够不够高,而是要明白一个道理:
一旦你发现自己的价值被长期低估,最好的回应不是接受事后的高价挽回,而是继续向前走,寻找那些从一开始就认可你价值的地方。
职场本质是双向选择。你的价值不该在你要离开时才被看见,你的能力也不该只在别人失去时才被珍惜。
记住,真正看重你的老板,不会等到你辞职才给你应得的薪水。
你的价值,远不止于一份看起来丰厚的回头邀约。
最后,祝每个职场人都能遇到自己的好单位、好领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