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到朋友圈转发的文章,题目是:父母尚在苟且,你却在炫耀诗和远方。
那就像是有人在指着一个有梦想的的孩子说,你的父母尚在苟且,你有什么资格追求诗和远方。这个孩子心中可能就会疑问:“难道父母在苟且,我就不配追求诗和远方了吗?”
一方面的理解是,穷人不能谈诗和远方,因为你没钱谈,这显然带有了贫富的歧视,这成了一个相当残酷的现实问题,给了穷人当头一棒。另一方面的理解带有了道德绑架的嫌疑,你的父母尚在苟且,你谈诗和远方就是不孝顺,利用中国孝道来绑架子女的行为和价值观。一方面想要告诉你,你穷所以你不能谈诗和远方,另一反面还想告诉你,你谈了诗和远方,你就是不孝。
这种对于字面意思的解释还不仅如此。要想进一步深究,就不得不先解释下“苟且”二字的意思,苟且:指只顾眼前,得过且过;这明显不是一个好词,经常和苟且偷生组成词语。
到了现在社会,可能还衍生出了更深的含义。就标题中的“父母尚在苟且”中的“苟且”,可以指苟且偷生,也可以通俗广泛的理解为,生活不容易。
如果按照后一种解释,苟且的人群就大了去了,人生之中有几人活着容易呢?似乎大家都在苟且的活着罢了。穷人父母不容易,起早贪黑的拼命挣钱养家糊口。富人父母就一定容易吗?不见得。照这个理论走下去,是不是所有的子女都没资格谈诗和远方了呢?这显然是悖论!
正当我在纠结“苟且”二字之时,我恰巧在书店看白岩松的书,也碰巧看到了这样一段话,我摘抄下来:“生活不只是当下,还有诗和远方。人生有意义吗?说的消极一点,一辈子爬的再高能爬到哪去?爬成一个皇帝,爬成一个元首?应该爬到一个开阔的境界。”
我觉得这句话来的正是时候,是啊,人不能只活在当下,苟且偷生,得过且过,最终我们应该要有一个开阔的境界。
而怎么样达到这样开阔的境界呢?这绝对不是仅仅“苟且”的活着就能达到的,我们需要读更多书,书自然就包括诗,我们需要开阔视野自然就得去远行。“世界这么大,我想去看看”,难道你说这样的价值观就错了吗?要么旅行,要么读书,这似乎已经成为了大众普遍认同的价值观了。
暂且不去评判好坏,但至少我觉得这就是时代的一种进步。这说明了什么呢?大家不仅仅把利益把金钱作为衡量成功的标准了,说到底,比金钱比成功比利益重要的东西太多太多了,比如环保,健康,幸福,家庭,善良,品质等等。
此时不论是富人也好,穷人也好,我们都不再被动的接受这种“苟且”的状态,开始有了新的追求。而且我认为任何时候,破万卷书,行万里路,都应该是值得去探索去学习的人生体验。
为什么现在越来越多的人提到了诗和远方?是附庸风雅还是精神追求呢?不可否认,两种人都有,但这就是一个时代的发展所必经之路,就像是打开窗子让春风吹进来的时候,难免会进来几个苍蝇,但是你就不开窗吗?
也许国情如此,温饱已解决,大多数家庭都已奔小康了,不管是不是房奴,是不是月光族,但确实已经不会饿肚子了吧。此时大多数人开始注重自我的提升,开始注重小家庭的和谐,开始注重生活的品质,有什么不对吗?
在现代,不是说你有一千万一个亿你才有资格去享受这样的生活,甚至你真的有了这么多钱,你不见得就比我过的潇洒,就像是《泰坦尼克号》中的杰克一样,我不需要那么多钱,我只要有口面包,我依然可以走遍天下。在那种贫穷的年代,饿着肚子都能有信仰都能追求精神生活,那么当温饱问题已经解决的时候,年轻人从物质追求转变为精神追求不就更理所当然了?
就像有位创业成功的父亲聊天的时候说,他不明白为什么他儿子不选择创业?他说他可以给他儿子提供钱,可是他儿子死活不想创业。当时我就在想,实际上这就是两代人的经历不同,追求不同导致的。你说他们有错吗?你能说他儿子不思进取吗?听说他儿子在大学学习也非常的好,还拿了奖学金。
现在,自媒体时代的到来,大家都趋之若鹜喊创业,好像人人都可以创业。朋友圈里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各种炫富和鸡血。有时候我也在思考这个问题,是所有人都适合创业吗?我曾经也纠结过,但经过再三考虑和多次的尝试以后,也许我压根不适合创业,甚至我不知道我创业究竟为了什么,所以我可以说我不喜欢创业。
性格告诉我不适合,追求告诉我不喜欢。我宁愿从事写作这个行业,哪怕是挣钱少,出头难,但至少我尊重了我自己的爱好,选择了一种让自己身心快乐而简单的生活方式,并希望我能坚守一生,因为我想人生说短不短,说长也不长,你不可能做好多事,还不如踏踏实实做好一件事。
究竟选择什么是自己的自由,这就是现在人渐渐持有的观念,精神的追求实质上最终就是在自我的认知过程。读书读的是什么呢?是作者?还是故事?其实深层次的读书最终读的是自己,旅行也是一样,最终,我们读到的学到的东西,都归咎于对于自身的认识。
有时候精神生活的追求,同样会令人产生一种虚无缥缈,不切实际之感。但精神的追求绝对不是虚无缥缈的,还必须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实事求是,脚踏实地才是良策,不要打着诗和远方的借口,最终只是一场肤浅的游走。
如果说追求诗和远方有何不可?那么也不能排除有相当多的年轻人过于浮躁,如果因此而走了弯路,或者犯了错误,年轻人必然也会自食其果,所以我们最好能够时时警醒,时刻反思自己的行为和价值观是不是出了偏差。
但是当这种自我的认识正确了,这种自我的觉醒,绝不等同于自私。父母尚在苟且,我们去追求什么精神生活,看似我们自私,实际上是一种自我的觉醒。自我觉醒,必然形成一种良性的循环,只会让自己变的更好,只有自己变好了,父母才能会更好。就像是那个笑话,如果你的父母和老婆同时掉在水里,你先救谁。答案是,先救自己,这样你才有能力改变现状。
所以我想说,父母尚在苟且,难道我就该继续苟且吗?我倘若继续苟且,岂不子子孙孙都得继续苟且?为了让父母不再苟且,此时的我们才更不该苟且。